【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1)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新疆烽燧记略(1)
(1)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在新疆前前后后跑了不少的烽燧,也常常梦中与这些烽燧相会,也总有心要将工作的过程和我对它们的感想和看法记录下来,觉得如若不去记录、不去回味,这些烽燧就会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地模糊。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祖国西北边疆。从史前时期开始,西域一直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融合区域,与中原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神爵三年(前59年),汉中央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从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此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建官立制,驻军屯垦,实施军政管辖。尽管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时强时弱,但新疆始终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开发,各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战略要地修筑城池、堡垒、烽燧,驻军屯垦,形成了重要的军事防御系统。这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以戍边固边、稳边兴边的重要建筑设施遗址,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城池为重心,建构烽燧、戍堡、驿站等设施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新疆境内长城资源的主要特征。这些遗址不仅是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凝聚着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边疆、开发边疆的历史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疆境内的长城遗迹分布地域广阔,建筑形式多样,部分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中国历史上汉唐至清代以安全防御为目的,在联通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和统治区域的边缘地带,利用险要的地形、广袤的沙漠戈壁,运用土、石、砖等建筑材料构筑的关隘、烽燧、城池、戍堡、驿站、卡伦等设施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形成了一条以点带线、保障古代丝绸之路畅通和拱卫境域安全的双重作用军事枢纽线。根据史载,汉武帝在其鼎盛时期曾组织四次大规模的修筑城城活动,在公元前102年,下令修筑从玉门至新疆罗布泊长城以保护丝绸之路。而另外一些史料记载,新疆境内的长城是由玉门关延伸至罗布泊、楼兰地区。英国考古学家在著述中也写道,新疆境内的长城和其他地方的长城是一样的。2001年在有关部门组织的考察活动中,在甘肃玉门关以西的荒漠上有一道半为沙砾掩盖的土墙,延伸为一条线,断续向西连绵至新疆罗布泊北部,这道土墙包括城墙、烽燧等,材料大部分用芦苇或红柳枝夹黄砂土交替垒筑,从建筑形状、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等分析,它应是形成了完整配套的防御体系长城新疆段无疑。而再向西,多发现的是孤立的烽燧、戍堡、驿站、卡伦等,实际上也是长城的延续。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各地的长城遗迹,因年代久远,长期遭受自然的毁损和人为的破坏,据悉,现今玉门至罗布泊一线当年曾隐约可见的土埂残迹现今已很难觅其踪迹。而在历年来新疆的文物普查、调查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中,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由新疆文物局和新疆测绘局开展的调查和采集新疆境内与长城有关的军事防御设施及相关遗迹的长城资源调查中,共发现有包括200座烽燧、370多座城池和遗址,22座戍堡在内的长城遗迹存在,它们共同组成了新疆长城遗址的完整框架。而国家文物局最终只对唐朝以前的228处遗迹中的212处进行了认定,包括烽燧、关垒、城堡、戍堡和守捉等遗址,它们分布在阿克苏地区(56)、巴州(35)、昌吉州(12)、哈密地区(17)、和田地区(10)、喀什地区(16)、克州(10)、吐鲁番地区(43)、图木舒克(7)和乌鲁木齐(6)等十个行政区域,其中国保40处、区保59处、县保79处,未定级34处,涉及40个区县,绵延长度约1500公里,可见新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天山南部整个区域都存在有长城遗址。
新疆境内烽燧和戍堡等长城遗存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地区,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在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区域,多夯土筑造。
新疆的长城资源不单是长城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其在维护丝路通畅、保障文明传播和商贸往来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新疆长城资源的价值评估为:
1)新疆境内的长城遗迹主要以烽燧群和戍堡群组成,主要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和南道沿线,它们分布地域广,连接路线长,建筑时代自汉唐以降,历代均有修筑,作为专门的军事预警设施和防御设施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军事以及交通路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其建筑形制地域化风格明显,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这些代表长城遗迹的烽燧群连同其附近的城池、唐朝路和驿站遗址等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央集权政令通达之所,见证了新疆与伟大祖国的紧密联系,也是研究区域经济、民族迁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4)作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抵御外辱、屯耕戍边、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象征。
(2)克孜尔尕哈峰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代,版筑夯土建筑,顶部为双塔式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望楼(现已塌毁),是古代用于通讯联络、军事报警和交通驿站的设施,曾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36年)对烽燧进行过维修。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西域丝路古道上幸存下来的极为罕见的实物遗存,是新疆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位置最靠西部的古代烽燧遗址,为研究古代烽燧选址、分布、结构形式、建造技术特点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对于研究古代丝路交通史、军事史、建筑史等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尕哈烽燧的保存基本完整。到目前为止,其残高约13m,底部东西长6.5m,南北宽4.5m,平面呈长方形,由基底向上逐渐收缩呈四棱台状。其顶部已残缺,木栅残迹尚存。2012年在烽燧西侧盐水沟崖壁下修筑400余米长的防洪堤坝。
烽燧东侧面风化较严重,壁面从顶部至底部均有大片风化剥落现象,与2010年6月相比风化程度呈加剧趋势,东立面存在的主要病害具体表现为:卸荷裂隙2处,较大面积片状剥落,底部南侧掏蚀凹进1处,顶部木栅突出。南立面受风雨浸蚀,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凹面,其它病害表现为:卸荷裂隙3处,冲沟1处,掏蚀凹进1处,坍塌1处,片状剥离。木栅突出,长约0.8m。西立面存在的主要病害为:卸荷裂隙3处,冲沟1处,掏蚀凹进2处,风化堆积物及遗存遗迹,整个面片状剥离严重,木栅突出,长约0.7m。北立面存在的主要病害具体表现为:裂隙一处,掏蚀凹进,风化堆积物及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堆积遗迹,面片状剥离,木栅突出等。
2012年,为准备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新疆共选择了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佛寺遗址、吐峪沟石窟寺、克孜尔尕哈烽燧及盐水沟关垒遗址、交河故城遗址、高昌古城遗址等六处申遗点开展工作,借此机会也去了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南距库车县12公里,西侧为盐水沟,一条从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穿过来的河谷,再西侧则为217国道,向北跨却勒塔格山和天山可至北疆诸地。
(3)关垒遗址
盐水沟关垒遗址位于跨越却勒塔格山的217国道旁边小山包上,实为一扼守盐水沟关口的小戍堡,主要由四座墩台和一处居住址组成,分布在东西约1.5千米的范围内。1号墩台平面呈长方形,石块垒砌,基部南北5.5、东西4.6米,剖面呈梯形,高约3米;2号墩台石块垒砌,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南北5、高约4米,中部被挖一个1米见方的坑;3号墩台石块垒砌,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高约3米,东南角有一个盗坑;4号墩台位置最高,平面呈正方形,南壁保存最为完整,可清晰看出遗址由一层石块一层泥混合交叉垒筑而成,南北6.5、东西4.5、高3.5米。居住址位于4号墩台东南面沟谷中,由两间房屋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仅存一圈石基础。居址地表有少量陶片、木构件等遗物。此关垒遗址是汉唐时代重要的军事设施遗址,为库车县连接拜城县之间的重要关口,是古代丝绸之路中道上连接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千佛洞之间的重要关口,同时也是乌孙古道(北越天山、南接龟兹)中的重要关垒。
盐水沟,横穿却勒塔格山,沿途雅丹风蚀地貌,怪石嶙峋,风景极其独特。
(4)库车的几处烽燧
库车县古称“龟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成为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汉唐时期,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汉时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唐时为安西都护府驻地,领辖西域二十二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驻军,是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古龟兹不仅是西域政治、经济、佛教中心,在音乐、舞蹈方面也是西域乐舞的杰出代表,早在汉唐时期龟兹就被西方誉为“西域乐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
在库车的城内和周边,自然也聚集了不少的烽墩和戍堡,除了北侧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和关垒遗址外,城市周边20来公里范围内有东侧的克日希戍堡、麻扎巴格烽燧、墩买力吐尔烽燧,西部的科实吐尔塔烽燧、阿克吐尔烽燧和塔孜墩烽燧,而在城内则有伊西哈拉吐尔烽燧、阔空巴孜烽燧、克黑墩烽燧和沙卡乌烽燧等多处,而克黑墩烽燧就位于城中库车大寺的旁边。
(5)苏贝希沟烽燧
苏贝希沟烽燧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夏村西南沙石土山上,地处火焰山北麓的山崖上、吐峪沟西侧,周围地势险要。烽燧基础为黄土夯筑而成,几乎全部倒塌,中间残留高1米的土坯墙,四周为坍塌土所覆盖,形成直径约9米的堆积土。因该烽燧年代为清代,未算作长城资源。
烽燧前部北侧为连霍高速东西通过,西侧为一条南北跨过吐鲁番火焰山的峡谷古道和一条县道,南接著名的佛教圣地吐峪沟石窟寺,山下为苏巴什村,周围环绕的是成片的晾晒葡萄干的土坯凉房和埋葬逝者的麻扎。因残损的仅余一个小土堆堆,虽能知道这里竟然是一处古代传递讯息的烽燧,还是看到山下路旁有一块文保碑,才知道原来这里竟然是一处烽燧文物。
最好笑的是曾有一位外国的历史和考古学家,本意是想去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看看,结果导游将其带到了这里的苏巴什村,南辕北辙了,让他哭笑不得。
(6)拉依苏烽燧
2014年,因参与巴州长城资源重点烽燧的文物测绘项目,跑了巴州境内的一些烽燧,重点是孔雀河流域的十余处烽燧,也顺带“走私”了附近不远的几处不在项目中的烽燧。
拉依苏烽火台位于轮台县城西部约23.4公里,位于拉依苏村和阿克亚村之间的荒漠区域,此地为古河道。烽燧北侧为正在兴建的大型石化工业园区。
自轮台县城沿314国道向西行驶(在县城部分该路段为交通西路),至石化工业区路口左转沿工业区南侧新建道路继续前行,至烽燧北端约2公里处南行抵达烽燧处。
工作期间,遇董会长一行新疆烽燧考察。
拉依苏烽火台东西两处,东为唐朝时期所建,西为汉所建,俗称唐墩和汉墩,两墩之间有戍堡等建筑残迹。
汉烽火台四周地柏红柳等植物较少,特别是南侧,长余100多米,宽40米,几乎全是裸土,而无沙丘土包和地面植物生长,似一校场一般。烽燧北侧地表植物同样较少,东西两侧略多。
烽火台高约7米,方形结构,收分不明显。
南侧:
东南角和西南角皆有垮塌,而致使外侧表面形成外凸形状,地表有部分堆积,东南角底部形成较多的坡状堆积,高约2米。堆积体上有部分成块状的塌落土体,表明其塌落时间不久,也提醒今人要注意其加固保护问题。
南壁外凸部分正中一条自上而下的冲沟,大部分已成喇叭口状,冲沟宽约30cm,深10-40cm。墙面其余部分则因降水所致而形成较硬的结痂层,雨雪风蚀作用致使其表层形成泥浆流淌层叠现象。
正中外凸部分墙面上,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共10个凹孔和3个浅凹穴,右上角可见一木桩出露。
凹孔直径15-20cm,深1.5-2.5m,中部根部一凹孔较大,宽90cm,外沿高50cm,深2.3m。
根部形成内凹凹槽,最高处近1m,致使上部有失稳情况产生。
局部可见夯层痕迹,夯层厚约10cm。
西南角处,顶面开裂,形成至上而下贯穿性张裂隙,宽10-30cm,致使烽燧体大块垮塌,形成大型的倒三角形楔面。残余裂隙仍是大口张开,成为降水下渗的通道,进一步加剧了裂隙的发育,对烽燧体安全影响甚重。
残块立面已成犬牙交错之势,上部已成悬空状,进一步的垮塌亦成可能。面南两大一小三空穴,中下部偏西侧有交切裂隙生成,情形较为险峻。
西侧:
从侧面观察,已成中部凸出的危险状况,下部因风蚀作用形成通体内凹状,致使墙体中部形成悬空,并不断有块状剥落发生。
西侧南端,一条上宽下窄的裂隙深深切割烽燧本体,已使顶面出现张开度在30cm左右的裂缝,已成顶面汇水下降的通道,与南墙西端的裂隙共同将一块巨大的土体从本体上切割下来,该处已是汉烽燧最为危急最为危险之处。
墙面中部和北端各一条冲沟,墙面上部一孔洞,一木桩出露;中部两孔洞,下部深浅不一九个孔洞,另有多个浅空穴,北端两木桩出露。
根底处,地面有积水下渗现象。
北侧:
地面形成波状堆积,墙面整体形成中部圆弧凹形,其间一深冲沟切割本体,形成较深的楔形沟。降水沿沟而下,逐层浸蚀墙体,形成逐层的小凹槽,似葫芦串一般。此处已成上下之通道,不断的上下攀爬进一步加剧了烽燧本体的损毁。
中部一圆形凹穴,宽80cm,高100cm,深40cm。
西端一条冲沟,顶部已成片剥落。
西侧明显可见以雨雪和风蚀破坏为主。西端一木桩出露。
东端上部有两层四处木桩出露,下部一孔穴。
整个壁面上部自上而下,冲蚀沟槽密布,横向扩张掏蚀,形成葫芦状现象。
东侧:
烽燧体表面凹凸不平,东北角下部表面泥流结痂层剥落,形成风蚀凹槽,致使中部成悬空状。
地面有堆积。
中部一竖向冲沟,冲沟上部呈圆弧状汇水面。
北端一条裂隙深达烽燧内部,致使其东北角一大块墙体成危岩体,该块土体外有多条木桩出露,疑似经过了修补,修补部分插入木桩以为增强联结作用。
汉烽燧北侧20米外一道0.5米高的土垄,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南北向土垄,疑似墙垣。
烽燧西侧250米处,一条南北方向的宽沟横亘。
唐烽火台西距汉烽火台200,米左右,体型高大,四周红柳土包密布,北侧二十余米处一道土垄,不辨今为还是旧有,一块文保标志牌断卧地表。烽火台东西两侧地面各一道南北向土垄,高约2-3米,其上红柳密植,似形成墙垣一般。
唐烽火台底面方形,边长约??米,方锥体状,顶宽??米,残高??米。形态完整,且有修补迹象。
东侧:
烽燧表层较为光洁,疑似烽燧体表层涂抹一层泥层,雨雪冲蚀致使表层进一步结痂而形成坚壳。
表面中部略偏北侧一深洞穴,现已被泥砖砌补,而在砌补后仍被外力开凿出一高2米,宽1.5米,深2米左右的洞穴。
地面有堆积,东南角尤甚,高度约3米。烽燧体东南角从地面堆积至顶有土坯泥砖砌补痕迹,修补部分外形呈圆柱状,且有六层木棍横置于烽燧体中,出露部分长约30-50cm。
烽燧体东北角顶部缺失,东北角底部有垮塌。中部表层雨蚀冲沟较为明显,墙面多处加固木条朽腐或被拔出后形成的孔洞。
南侧:
地面形成较大的堆积,尤其东南一侧,显见多为烽燧体东南角垮塌后地面散落堆积而成。现今东南角部自堆积处以上至顶已经修补,为保护性加固修补,而非原制式复建。砌块为生土土坯。
堆积土体中部分色泽偏红,疑似土坯砖块经过了烧制。
烽燧体面西南上部图层多存,东南上部和整个南侧中下部表面泥糊层多失,显露其内的砖砌痕迹。
表面多木桩出露,形制较为规整,成多排状。部分木桩腐或被拔出后形成孔洞。
南侧正中一条冲沟。
西侧:
地面有堆积,西北角较少,且因为西北角为整个烽燧周边最低处,已成降雨和积雪下渗之地。
烽燧表体损毁较为严重,南端和上部曾有较大规模的垮塌陷现象,现今体表可见水蚀风蚀严重,上部中间已形成较大的冲蚀凹面。
西南上部土质泛红。
表面多木桩出露,形制较为规整,成多排状。部分木桩腐或被拔出后形成孔洞。
从部分空洞可见,内部有砖块斜搭形成三角状或人字坡顶状。
地面堆积残土上冲沟密布,坡脚下土质酥松。
北侧:
地面堆积较少,但烽燧根部有东西贯通性掏蚀凹槽,高20-30cm,深约为20cm。
烽燧体整体墙面雨雪浸蚀严重,除了竖向比较明显的冲沟形冲蚀外,整个墙面形成满布的不规则小型掏蚀凹穴,系雨雪浸蚀和风蚀共同作用所致。但目前表层结痂较硬,在土体烽燧表层形成一层坚壳。
有成排树桩出露。
部分三角形孔穴疑为修筑时为排除内部湿气所为。
烽燧体周边似经过一定的整治,地面平整,尤其是南侧形成一长条形平坝,地表无植被和沙包。
两烽燧间一戍堡残迹,似构筑在一沙土包之上,南墙残留部分,北墙和西墙北端局部。整个遗迹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周围平整,似近期人工所为。
(7)喀拉亚烽燧
喀拉亚烽火台位于轮台县城西北部约27.8公里,位于一条古河道西侧的台地之上,四周戈壁茫茫,石砾遍地。
自轮台县城沿314国道向西行驶(在县城部分该路段为交通西路),一段后向北拐行,穿过村镇和田野,直至河道和戈壁处,继续前行,穿过吐和高速公路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数公里远即可见到戈壁高台上耸立的烽火台。
喀拉亚烽火台位于迪那河古河道之西侧,崖壁之上,河道宽约800米。
整个区域,包括东侧的古河道,皆戈壁石砾地区,地表覆盖一层坚硬的石砾,大小不一。
烽火台南侧约100米处,立一水泥石碑,正面分别用维文和汉文墨书“喀拉亚烽燧遗址
烽火台西南角外30米,曾立一碑,现已毁。
现烽火台西南角外,一水泥预制板文保碑,红漆刷底,其上分别用维文和汉文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喀拉亚烽火台残高约7米,南侧紧邻一房屋建筑,似为驻守军士的住所。
西侧:
西南角根部局部塌失,致使上部成悬空状。
西北角塌失一大块,致使其平面形状为刀把状,外凸部分南北两侧裂隙已现,已成贯通状,根部因掏蚀、坍塌,仅局部支撑,南北两侧裂隙宽约10cm,深及烽燧体内部,整体垮塌已是迟早之事。
南侧:
整面墙体相对完好,但有向南倾覆之态势,分析在烽燧修建之时即有这种趋势,故在南侧墙体东西两侧分别加筑有支撑墙。支撑墙厚度在2米以上,高约2.5米。紧贴烽燧为一房屋建筑残迹。
上部有草泥层涂抹。
北侧:
横向风蚀破坏作用明显。
竖向则以雨雪冲蚀破坏为主,在墙体表面形成多条冲蚀沟,其中两条极其明显,正中一条从上至下,并在烽燧体内形成局部暗沟,宽约20cm,深约30cm。
左上角有木桩出露。
顶部偏北一凹穴,成汇水下泄之处。
东侧:
东侧临河谷崖壁,表层雨雪等降水竖向冲蚀显著,北端上部已塌垮形成斜面坡状,中下部表层多因竖向的流水冲蚀和横向的风蚀破坏而相成小块状的剥蚀。致使表层凹凸不平。
根部处一洞穴,深及烽燧内部,方形,略拱,高宽约1米,进深2-3米。
烽燧北侧、西侧和南侧地面有一道石块摆放的围栏状,明显人工所为,南边古今。特别是北侧,几何图案明显,几乎是镶嵌在地面之上,长方矩形状,顶部正中一半圆形外环,东北角处两同心圆环。
烽燧西北部百米外,地面数个圆形凹穴,疑似墓穴。
东侧河谷中,也有坑穴存在。
(8)廷木墩烽燧
廷木墩烽火台位于轮台县城南部约15公里处,自轮台县城中心沿文化路、文化南路南行,上240乡道后继续前行,上165省道(沙漠公路)继续南行约3公里,在沙漠公路14公里桩处,拐弯西行,穿过砖瓦窑场和田地可抵达廷木墩烽火台。
烽燧北侧紧邻耕地,现今种植冬小麦,耕地已经进抵烽燧北侧根部,与烽燧本体之间无任何田埂、过度地之隔,机械耕种和植物浇灌等工作已对烽燧本体的安危构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其破坏甚巨。烽燧北侧原立有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石碑,也因为土地耕种而被推倒在地。
烽燧西侧、东侧和南侧虽是空地一片,但已经明显有机械翻地整理土地的痕迹,特别是西侧部分,机械整理土地的痕迹已经在烽燧坡面底部形成破坏。除整理土地外,且有灌水压碱以利耕种的情况,土壤的毛吸作用使得烽燧北侧、西侧半腰之下土体皆潮湿,烽燧表层已完全软化、沙化和崩解。
烽燧场地东侧和南侧略高,而烽燧本体周边为低洼之处,成汇水集中之地,雨雪浸蚀甚剧。
烽燧正南60米处,一小高台。
烽燧西侧和南侧100米处,分别有土垄一条,皆为近现代围堤造田之用。
整个烽燧四周地面光洁,无作物种植,无杂草、芦苇、荆棘之物,似为已经经过了土地平整和开垦。
地下水位较浅,地面潮润,含水量较高,水流水浸痕迹明显。
四周可见近期塌毁土块土堆甚多。
烽燧残迹为方形土墩,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20米,残高2-3米,四面皆坡状。坡面上地表小型冲沟密布,大者宽约5-10cm,深10-20cm。
东侧:
东北角已被大型机械铲毁局部。
三个掏蚀洞孔,东北角一处,宽40cm,高40cm,深80cm,已在北侧形成穿孔。中部偏北根部一处,拱券形,宽150cm,高50cm,深200cm。南端根部一处长约150cm,高20cm,深40cm。
南侧:
南侧中部塌毁成一凹形,正中多条地表小型水蚀冲沟,顺坡而下,不断切割和蚕食烽燧体表,其中较深一条冲沟裂隙可将手掌完全插入。
西侧:
西侧坡表冲沟甚多,平均3-4条/米,多小型。
北侧:
北侧坡表冲沟甚多,平均3-4条/米,多小型。
顶:
顶部偏北位置一测量控制点水泥桩标志。
顶部正中一长方形孔穴,长1.2m,宽0.8m,深0.8m。
东北角一积水下渗凹穴。
廷木墩烽燧遗址最大隐患为耕地侵蚀和地下水位。
(9)哈曼沟路烽燧
哈曼沟路烽火台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在218国道千间房南烽火台处西行五公里后再南行1.6公路道旁。
烽燧位于七个星佛寺遗址南部5公里处,东侧200米处一条三角铁架高压电线走廊,一条南北向水泥电杆高压线,一条简易道路从旁经过。周边为荒漠戈壁,地面遍布小石砾,北部2公里处多个砖瓦窑场,烟囱耸立。
烽燧为南偏西方向。
整个烽燧建筑随坡就势,跨建在一条短短的小土丘梁上,系采用泥土坯构筑而成,土坯厚10-12cm,土坯砖间为1-2cm后的泥浆粘合,整个烽燧建筑分核心部分和外围周边两部分分别构筑。核心部分每层泥砖土坯之间铺垫两层芦苇秸秆,两层采用交叉放置方式,以增强烽燧建筑强度。外围部分则是三层泥砖土坯铺垫纵横交错的两层芦苇秸秆。内外两部分间则横置树干树枝将其固结在一起,同时增强烽燧整体强度。
天长日久,内外两部分间结构性裂隙凸显,宽约10cm。
整个烽燧坐落在砂岩之上,砂岩表层强度较低,手捏即碎。
东北侧:
表层较为光洁,破坏甚少,风雪作用在烽燧体表层形成一层厚厚且坚硬的泥浆结痂,基本覆盖整个烽燧体表面,唯顶部在风蚀作用下,表层有剥蚀,显露出一层层的芦苇夹层,北侧中部一支撑体,亦或是整个墙壁垮塌后的残留部分。
东南侧:
似为烽燧的主面。
虽残损,但其形态最能代表和反映古老建筑之沧桑与坚毅,年代久远和自然作用致使其中部核心建筑体与两侧加固附属部分间结构性裂隙明显,中部核心部分每层间夹杂芦苇,两侧则是2-3层夹杂一层芦苇。
风蚀作用明显,表面已完全形成横向的风蚀凹槽,芦苇残枝外凸,砖体土坯内凹,呈逐级的台阶状。
烽燧正面前似有一台,两侧则分别可登台,亦或是烽燧东南面整体塌失后残留一台状局部。
烽燧根部外、坡面上有多层斜向插立的密集红柳枝条所建的挡墙,进一步稳固了烽燧体。
东南侧北端塌失出一宽约1.5米、高2.5米、深1米的竖向凹槽南端下部也有较大块掏蚀凹穴,正中根部一水平进深较大的深穴,且在内部向下发展。
墩台有向里侧和北侧倾斜迹象,向里侧倾斜似为烽燧建筑时有意为之,借重力下压的侧向力加强烽燧根部的稳固性。
中部孔穴似为在近现代被掏挖痕迹,残渣碎土顺坡而下,孔穴内有凿痕,孔穴外侧壁面上有小块草泥图层残留。
东南侧根部中心孔穴宽0.6米,高0.8米,深约3米,葫芦形,口小肚大,里面呈圆形,直径约2米,其间地面一竖向孔穴,长1.2米,宽0.6米,深0.6米。
东南侧北端根部已塌失,形成头大脚小的危机状况,外侧辅体部分已有明显的偏斜状况出现,只是因为在烽燧建设过程中,芦苇层下铺垫有交叉格网状的树枝柳条,并辅以粗壮的木桩,形成坚实的骨架结构,将悬出部分稳稳担挑起,保持暂时的稳固。
西南侧:
东端外凸一块,疑似一支撑加固物。
表层水平风蚀呈条状凹槽,根部有部分水融孔穴,宽15-35cm,高10cm,深20-50cm。
树枝柳枝外凸,形成层层的帽檐状。
西北侧:
整体所见为外围部分,2-3层泥砖土坯夹杂一层树枝柳条和芦苇,风蚀破坏为主,形成横向风蚀凹槽,凹槽内布满小石砾,表明此地风砂严重。
另外插向内部的木桩出露。
北端根部,有塌失形成的凹穴,为三角形状,底宽1.5米,高1.4米,深0.4-0.8米,致使上部土坯砖块有失稳拉裂情况出现。
山脊正中,烽燧根部处以方形深孔,长1.2米,宽0.8米,深5-6米。外面南侧有挖坑泥土撒落。顺坡而下。


(10)千间房峰遂
千间房烽燧位于218国道旁,659公里桩西侧300米左右。
千间房烽燧为一大型的居住与烽火台相结合的建筑遗址,位于一道高约2.5米的土石梁尽头上。
遗址规模较大,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4米,残高2-4米。
整个遗址外有墙垣,内有房舍,西北角部高耸为烽燧位置。
东侧:
较为完整,中部有豁口,上部受雨蚀破坏,表面溶蚀形成泥浆挂壁。下部皆风蚀严重,形成凹槽,表层失,皆露出土坯砖块,砖块多纵向砌筑。
东北角缺失,顶部水蚀严重,内侧已成坡状。
南侧:
较为完整,中部核心部分东西两端向外各凸出一部分,似门阙一般,残高约5米,土坯纵向砌筑,上部局部有立砖砌筑形式。其间夹杂树枝芦苇铺垫层。
墙体表层风蚀严重,凹凸不平,局部有垮塌现象。中部根底有一凹洞,呈喇叭口状,洞口宽高均为20cm,深及墙体内部,为降水下渗通道。洞穴上部墙体有形成块状剥落的趋势,竖向滑切面已形成,情形较为危急。
部分墙面受雨雪溶蚀破坏作用形成泥浆挂壁,表层酥松。
西侧:
遗址的西北角位置,一较大的方形坑穴,2.5米见方,深1.6米,周边有墙垣残迹,墙厚50cm,坑穴底部南侧周边有掏蚀凹槽,较深,西侧有方孔。
西北角内有一方形高台,疑似为烽燧主体,西侧一小型方室,宽1.2米,进深1.4米,四周墙壁环绕两层芦苇混杂铺垫的厚加固层。
西侧山梁近遗址处多个洞穴,疑似被盗掘的墓穴。
北侧:
烽燧体北侧已形成坡状,顶部有斜向北侧的凹槽,成降水下泄之途。
北侧外围墙垣基本完全塌毁。
西北侧,一地表冲蚀沟,宽约20cm,呈喇叭口型。
一排铁塔高压电线从遗址西侧50米处南北向通过。
遗址东北方向200米处,一小型拱券形遗迹,疑为一小型墓室,砖砌,南部有残损。
遗址东400米处,218国道西侧,一方形佛寺遗址,遗址南150米处,一条东西向简易道路。道路可通千间房烽燧和哈曼沟路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