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前课程,首先是对于儿童生命的尊重

(2012-02-24 14:51:40)
标签:

学前课程

幸福童年

虞永平

教育

分类: 好书慢读随笔写

学前课程,首先是对于儿童生命的尊重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本文已发表于《保育与教育(五月)》,欢迎网络转载,刊物请勿转载】
**********************************************************************************************

【注】某杂志让我写一篇读后感,我憋了很久,没写的出来。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因为书太好,以至于我无法去介绍。周三在幼儿园和老师研讨,提到主题的选择,一些老师对主题的选择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以孩子能动手做为最好的理念还有疑问和困惑;又和几位同学讨论,对幼儿园小学化、学前教育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颇有疑惑。于是,我想,这本书实在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因为这本书中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深入的探讨。也许,和所有书一样,他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终极的答案,却只能把我们引向更加深邃的思考,但思考不是比答案更有价值吗?我把阅读这本书的一些所得写出来,就算是对这本书的推荐吧。相信每个幼教人都会从中受益良多。
学前课程,首先是对于儿童生命的尊重


尽管“学前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对于“幼儿园是否应该有课程”,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当然应该有课程,不然要老师做什么用?幼儿园老师如果不教,那么孩子入小学就跟不上。因此,要有课程,而且要有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的读写算拼音英文等等课程。相对于这种被主流教育观否定,但是在家长中极为流行的观点而言,另一种观点则显得较为浪漫:幼儿园根本就不需要有课程,孩子们就该快乐的游戏和成长,幼儿园课程,就是对孩子幸福童年的戕害。

显然,两种观点都没有抓住学前课程的本质,同时又都反映出了同样的的问题,那就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性的质疑。

人们常常把学前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混为一谈,因此得出“学前课程内容是粗浅的”、是为上一级教育打基础的简单结论。因此,义务教育向下延伸的命题,似乎也就隐含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陷阱。实际上,幼儿园教育并不是因为像小学才存在,而恰恰是因为她不像小学教育才应该存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课程在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上都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同时,幼儿园教育又不同于家庭教育,她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上,体现在按照需求提供教育服务的执行能力上。好的学前教育课程,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也就是按照学龄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规律,用最适合他们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学前课程应该为幼儿提供不重复、不缺失的有益经验,提供有选择而又丰富、充实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得以在温馨、安全、丰富的环境中用他们原本应该有的直观、形象、行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提倡生活化的学前课程。

生活化的学前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让幼儿做什么”,而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假如教师和父母只“迷信知识的符号而不去探求知识本身”,关注幼儿记住了什么符号,而不是通过行动去感受和体会,那么学前教育就会远离幼儿的生活,会导致小学化”,更会使幼儿的学习缺乏趣味幼儿常常把学习和游戏看作两件绝然不同的事,他们经常期待游戏时间的到来。这就是学前教育失败的表现。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教师时刻谨记,我们应当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而是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间接经验一定要有直接经验做根基才能被吸收成为幼儿自己的经验,幼儿也才能真正支配这种经验。

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教师的说的过多,教的过多,而幼儿的表达、探究过少的现象;存在幼儿很多感官的功能被埋没幼儿全身心的体验被忽视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源头,在于我们的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龄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特点,缺乏对儿童生命发展的信心,缺乏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我们经常说的尊重儿童,并不是蹲下身体和孩子讲话就是尊重。当我们的身体蹲下,心却依然高高在上时,我们无法尊重;即使当我们的目光平视,心靠近心的时候,如果感受不到对方心跳的频率,也无法真正的尊重和沟通。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通晓童年的秘密,我们才可以真正发现儿童成长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童年幸福的价值。

当我读完《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时,我在作者十年时间的几十篇论文中,听到了对于童年的诉说,看到了对于童年幸福的描绘,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儿童幸福的信仰。以上,就是我的部分读书笔记和心得。期待更多人认真阅读这本书,重新找回对童年幸福的信仰,找回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执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