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前课程幸福童年虞永平教育 |
分类: 好书慢读随笔写 |
学前课程,首先是对于儿童生命的尊重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本文已发表于《保育与教育(五月)》,欢迎网络转载,刊物请勿转载】
**********************************************************************************************
尽管“学前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对于“幼儿园是否应该有课程”,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当然应该有课程,不然要老师做什么用?幼儿园老师如果不教,那么孩子入小学就跟不上。因此,要有课程,而且要有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的读写算拼音英文等等课程。相对于这种被主流教育观否定,但是在家长中极为流行的观点而言,另一种观点则显得较为浪漫:幼儿园根本就不需要有课程,孩子们就该快乐的游戏和成长,幼儿园课程,就是对孩子幸福童年的戕害。
显然,两种观点都没有抓住学前课程的本质,同时又都反映出了同样的的问题,那就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性的质疑。
人们常常把学前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混为一谈,因此得出“学前课程内容是粗浅的”、是为上一级教育打基础的简单结论。因此,义务教育向下延伸的命题,似乎也就隐含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陷阱。实际上,幼儿园教育并不是因为像小学才存在,而恰恰是因为她不像小学教育才应该存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课程在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上都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同时,幼儿园教育又不同于家庭教育,她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上,体现在按照需求提供教育服务的执行能力上。好的学前教育课程,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也就是按照学龄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规律,用最适合他们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学前课程应该为幼儿提供不重复、不缺失的有益经验,提供有选择而又丰富、充实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得以在温馨、安全、丰富的环境中用他们原本应该有的直观、形象、行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提倡生活化的学前课程。
生活化的学前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让幼儿做什么”,而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假如教师和父母只“迷信知识的符号而不去探求知识本身”,关注幼儿记住了什么符号,而不是通过行动去感受和体会,那么学前教育就会远离幼儿的生活,就会导致“小学化”,更会使幼儿的学习缺乏趣味。幼儿常常把学习和游戏看作两件绝然不同的事,他们经常期待游戏时间的到来。这就是学前教育失败的表现。
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说的过多,教的过多,而幼儿的表达、探究过少的现象;存在着幼儿很多感官的功能被埋没,幼儿全身心的体验被忽视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源头,在于我们的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龄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特点,缺乏对儿童生命发展的信心,缺乏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我们经常说的尊重儿童,并不是蹲下身体和孩子讲话就是尊重。当我们的身体蹲下,心却依然高高在上时,我们无法尊重;即使当我们的目光平视,心靠近心的时候,如果感受不到对方心跳的频率,也无法真正的尊重和沟通。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通晓童年的秘密,我们才可以真正发现儿童成长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童年幸福的价值。
当我读完《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时,我在作者十年时间的几十篇论文中,听到了对于童年的诉说,看到了对于童年幸福的描绘,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儿童幸福的信仰。以上,就是我的部分读书笔记和心得。期待更多人认真阅读这本书,重新找回对童年幸福的信仰,找回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