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莉莉月眉
孙莉莉月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93
  • 关注人气:31,3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假如朗朗把药片吞下...

(2011-02-10 19:41:45)
标签:

转载

分类: 道听途说剪剪贴贴
正好最近“虎妈”的话题很热,倒是可以和这个命题一起讨论。我是学儿童心理学的。在心理学中,确实是有养育类型适宜这个说法,也就是说,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适宜用不同的方式来养育。匹配的养育方式最易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是,这种说法并不适宜于大家讨论的这个话题。因为无论逼迫还是不逼迫,并不是一个养育类型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学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什么叫成材,什么叫成功?逼迫是对权力的剥夺。就像虎妈,她的女儿可谓成材吧,但是在美国,这种妈妈是要被起诉的。我不是说美国人的教育就一定好,在教育心理学上看,美国的很多教育方法是低效的,但这并不影响美国人才辈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但是中国的人才在哪里?中国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低下,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家讨论的都是艺术领域的成就,艺术,首先是创造力的展现,然后才是技术。郎朗的手指头确实很厉害,但他最高也就是个钢琴演奏家,称不上艺术大师。所以,什么叫成功呢?在我的研究和教学中,总是遇到望子成龙的家长,我总想问他们?什么是龙。备课结束了,过来啰嗦两句。

[转载]假如朗朗把药片吞下...

 

前两天看到一个妈妈说,朗朗在父亲的逼迫下取得了成功,自己是不是该向朗朗的父亲学习,对自己的孩子狠一点。我觉得这个妈妈可能陷入了误区,就是把朗朗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事实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首先必须强调,如果孩子对于学琴或者学业既无天赋,又无兴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取得较高成就的。成功不是靠逼迫就可以的。这个妈妈举了个例子,说有个孩子整天挨打,屁股肿得老高,结果这个孩子品学兼优云云。这种看法属于管中窥豹。我研究的神童个案已经有两位数了,即便是真神童,在逼迫之下成功的也不多,何况一些假神童?靠逼迫的方法只能取得暂时的成功,到了成年才能看出他有无后劲。

 

朗朗的成功集合了太多机缘的东西。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 首先,他的父亲是搞音乐出身,这是一个便利,所以三岁开始启蒙,四岁就学于名师。
  • 其次,朗朗是有天赋的。五岁和七岁连续两次获得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
  • 第三,朗朗对钢琴是有兴趣的。他说过,学琴最重要的是兴趣。所以在他深受音乐学院老师打击,近乎绝望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对于钢琴的兴趣。换句话说,是对于钢琴的兴趣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启蒙,天赋,兴趣,这种种机缘加在一起,才可能有逼迫下的成功。

可实际上在我看来,这种逼迫式的教育未必是朗朗成功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没有这种逼迫式教育,朗朗还是有可能成功。

 

而恰恰是这种逼迫,差点把朗朗毁掉。

在朗朗深受打击之后,他的父亲也几近崩溃。给了朗朗三个选择,

回沈阳,跳楼,吃药(自杀)。

 

郎朗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吃药。可是,他拿到药片后却突然醒悟,

进而把药片甩到父亲身上,怒吼道:这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吃药?

 

我们想想,如果朗朗不是有那么一点点个性,有那么一点点聪明,也许真的会成为这种逼迫式教育的牺牲品。

 

好,在朗朗不可复制的因素里面,也许应该再加上两条,朗朗的个性和聪明。

 

启蒙,天赋,兴趣,个性,聪明...还有什么?也许还有一些运气的因素。这里不再展开。

 

我希望大家思考的是,一个先天条件这么好的孩子,差点就走上绝路,这种逼迫式教育,与赌博又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赌博?玩一个硬币游戏就清楚了。

 

把硬币抛到半空,正面给一亿人民币,反面取走性命。有多少人敢玩这个游戏?我想许多人是不敢赌的。

 

所幸的是,朗朗没有一时糊涂。而我的疑问是,朗朗真的有必要走这条赌博之路吗?以他的天赋与资质,成就又能差到哪去?这种逼迫,是不是有帮倒忙之嫌?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神童,13岁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他父亲经常打他,逼他背课文。孩子考上大学后这个父亲满世界宣传自己的教学法。可后来他儿子一语道破天机,他说,他父亲那套方法没什么用,真正有用的还是那些习题和模拟试卷。

 

有些家长实际上是在帮倒忙,他们却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的逼迫造就了孩子的成功。如果逼迫就能造就天才,我国的诺贝尔早就全球第一了。

 

我手头还有一个逼迫型家教的例子,就是唱“怒放的生命”的歌手汪峰。

 

[转载]假如朗朗把药片吞下...

 

汪峰的父亲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五岁就让汪峰练小提琴。过程完全可以用逼迫来形容。汪峰的自述是,没有童年,极度压抑,不堪回首。

 

汪峰也有一些天赋,练了20年小提琴,获奖无数,顺利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也如愿进入了一家国家级乐团,并被任命为小提琴首席。可干了不久,汪峰就提出了辞职,选择了摇滚,宁可过入不敷出,漂泊流浪的生活。

 

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看着同事们每天除了演出就是闲聊,一眼就可以看到老年时的景况,就觉得这种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父亲难道不痛心吗?逼迫孩子苦苦练琴,得到的却不是他喜欢的生活。要知道,小提琴是很吃功夫的,汪峰每天最少都得拉八个小时。按汪峰的话讲,小提琴是琴中之王,这个王就是指难练,想练出眉目来,资质好的也得练八年。

 

汪峰是完全没有童年可言的。他的同龄人喜欢玩的那些游戏,他一概不知。可能对我们来说,这种经历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可对于当事者来说,这种痛楚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汪峰在摇滚之路找到了自我,应该说,他是幸运的。

 

另外一个例子,迈克尔.杰克逊,也是一个逼迫型家教的典型。他的童年可用悲剧形容。虽然靠着惊人的天赋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可他成年后的精神痛苦却是令许多人唏嘘扼腕的。

 

逼迫式家教是没法造就天才的。虽然有些天才受到过逼迫,但我们要清楚,逼迫并非天才成功的必要因素,也许在温和的环境下,天才更容易成功,而且,不仅事业上成功,心理上也更加健全。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从出人才的角度,任何方法下都有可能出人才。极端自由的可以出人才,极端专制的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那些极端自由和极端专制的方法呢?

 

我想换个角度大家就清楚了。比如,致富的手段多种多样,勤劳工作能致富,抓彩票也能致富。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以抓彩票为生,还要辛勤工作呢?原因就在于,抓彩票致富是一种小概率事件。理性的人会选择更大概率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选择教育方法也是一样。最好遵从那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能够更大概率让孩子成才与幸福的教养方式。如果把孩子的幸福寄托于赌博和抓彩票上,这个孩子的未来很让人担心。

 

全部博文                  家庭教育-思路-理念-方法         

情商-价值观-人格-网游      慧商-批判性思考-思维方式      

智商-大脑-天才-神童        质疑-杜曼-七田真-珠心算-读经

中小学-阅读-作文-数学      儿童英语

0-6岁早期教育             当神童走向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