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杨启亮 新课改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实践
(2009-07-21 11:16:51)
标签:
教育新课改园丁教学实践杨启亮中国 |
分类: 道听途说剪剪贴贴 |
新课改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实践
杨启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在山东省校本研究培训会上的学术报告
(时间:2005年10月29日,地点:烟台东海宾馆)
(黄传新根据笔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首先我提两个要求:现在很多问题都十分复杂,想是想,做是做。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我所讲的是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的自我建构。鉴于文化的多元性,大家不要录像,不需要记笔记。主持人答应了我的要求,我想还是实话实说,表明自己的一些观点。
我想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实践智慧问题。智慧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教育理论象火车头,教师的实践是车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生命焕发活力、后现代观念 ┅┅,提法眼花缭乱,不一而足。90%以上的基础教育的同志们走得十分的累。
我想和大家讨论几个问题:
1、解释几个与课程相关的基础性问题,思考最最基础性的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是什么?
基础教育搞成什么样才成其为基础?农民盖房子是要打基础的。培养人跟盖房子差不多,盖高楼需要打一百多米深,垒鸡窝就不需要打那么深。要想将楼房盖多高,基础就应该打多深。
基础需要实在性,需要深刻性,一辈子都离不开,有了这个基础,人就能够生存,人们往往不会看到基础什么样子,但是能够盖起房子。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是随便说说的,德智体美劳中的劳的柱子放到什么地方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唯一途径,所有教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要全面发展。什么是全面,给房子打地基不是哪一根柱子可以忽视的,而应该全面的重视和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并不是教育的本质,很多孩子没有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中国的高中生与日本的幼儿园的学生比赛做菜,比不过日本的幼儿园的学生。
中国城市中的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美国人均产值相当于中国的六十倍,但是他们的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是中国学生的六倍。发达国家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却是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特殊人才,培养钢琴家、科学家、高级领导者。
学生不想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当工人,当农民是不愿意干的,现在的中国培养了一批不愿意劳动的学生。这不是现实主义的,不能不考虑给孩子打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要为孩子打下需要的基础。
学会合作也是一个问题,当今世界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尖子主义的影响。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基础。现在在一个班级中孩子之间竞赛,一个地区学校之间竞争、区级之间竞争等等。只讲竞争不讲合作是不行的。实施新课程希望孩子会生存、会合作、会做事、会认知,全面发展。
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是一个主体的人,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能够生存的人。学生的生存能力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家长接孩子的心情阻碍了孩子的主体性,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孩子到了六七岁了应该自主了,应该放飞了,我们的家长就是不让他们长大。孩子上大学家长要送到高校,都是大学生了为什么不能够自主地上学?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怎么可以这样!现在的孩子跟父母要钱就象天上下雨一样,他们从来不思考他们的父母在干什么。西方国家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孩子都在学校干活。当家长的想让孩子有出息就不给钱,想让孩子小出息就少给钱,想让孩子没出息就多给钱。我们的观念不能够象封建时代一样。
发达国家学校请人作报告是请学校的清洁工、门卫等做报告,而我们请人做报告是请专家作报告。现在的学生,他农村的父母来了是不能够让别人知道的,真是父母感没有,亲情也没有。
我想我们对基础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课改上做一点事情,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
由于旧思维与新教材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导致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很难进行。
(2)对素质的理解。我们理解了全面性而忽视了基础性,用素质异化了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很多人想到的是全面,而不是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全面。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发展。
素质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以前上学时,学生经常劳动,以劳动中的间苗为例,一开始人们是没有经验的,但是经过研究后,发现农民是如何间苗的,就是间掉那些虽然当时看起来长得挺高的苗子,而留下哪些暂时看起来尚不突出但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这是教育的真理:高分不一定高素质,教育为什么不能将高素质的人打一个高分?这就是一个节。在评估领域中不存在以人为本的问题,学生从小进行标准化考试,从小就被约束着,根本无法创新,教师同样也是不能够创新。
素质是什么?学校进行智力竞赛,班级选三名,班主任说选哪三个,选拔的是成绩高的学生,而不一定是素质好的学生。新课改的标准是弹性的,让人摸不准的。一位科学家说过,素质是当学过的东西全忘记了,剩下的那一部分东西。
我喜欢思考一些与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问题,就象果园里果农间果,就象园丁间苗,都是从素质的角度考虑的。
(3)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主体性的问题,主体性现在说得特别多,但做得不到位。
我理解的主体性是,任何生命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形式,肯定有其生命本来的性质,这种本性是属于它的而不是属于别人的,它有自身的内在的根本性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它的主体性。比如一株花需要什么样的土壤,需要什么样的水,喜欢什么都是它的需要,这是生命中自我的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本体性或者主体性。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不尊重儿童主体性问题,提出儿童主体论,杜威教育的一切措施是围绕儿童这个中心组织起来的。要教好孩子,首先必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特点。这样才能实施教育。这种成长是一种主体建构。我们教给孩子的东西如果不是由孩子自主建构的东西,就不会变成孩子的东西。因而要研究生命的主体性的问题。建议教师向园丁学习,从中感悟教育的问题。园丁要了解花草的特点,注重发挥它们的主体性,园丁对于一种新的花,首先是了解这个花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在老师眼里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园丁和主体性。园丁对于花草的研究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我们如果有这样的良心对待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其他的花都红了,你为什么黄了?”教育必须引发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引发学生的主体建构。主体性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受到自我“维护”,学生的逆反心理就是这种体现。
(未完待续,这个破烂新浪,早晚逼我改嫁!一篇文章不能超字数,难道只有卫生巾的长度才是适宜的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