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永东
陈永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19
  • 关注人气:17,1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Leap究竟是否骗局?

(2016-12-10 16:02:01)
标签:

杂谈

​  这两天在科技领域最大的震动来自于Magic Leap,它曾经狂揽包括谷歌及阿里等投资的14亿美金,还在之前让我们觉得那么神奇。然而,最近相关媒体称其可能是场大骗局。

  然而,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当初可能没你想象得那么神奇,现在可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一无是处。

  一, 网站The Information的惊天大曝光

  近日,科技网站The Information报道称,Magic Leap据称是革命性的增强现实技术事实上可能比竞争对手落后了好几年,眼下至少远远不如微软的HoloLens头显。并称,Magic Leap之前向大众展示的演示视频具有误导性,只是由一家视频公司制作的特效。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  该报道引用了对Magic Leap公司CEO罗尼·阿伯维茨(Rony Abovitz)的一篇访谈并披露说,该公司去年发布了一段展示该技术的误导性产品演示,而且,他们在AR技术小型化方面遇到了麻烦,无法像阿伯维茨此前宣称的那样,将头盔大小的笨重装置变身为一副日常佩戴的眼镜。

  报道称, Magic Leap曾多次利用YouTube视频来展示其AR技术,但至少其中一个视频(显示一个侵略游戏中的外星人戴着由现实世界的物体制造的所谓头显或眼镜)是由视觉特效工作室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创建的。

  然而,The Information揭示了整段视频是源自维塔工作室。然而,Magic Leap用它在南佛罗里达州总部招募员工。“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办公室里玩的一款游戏,”视频描述道——一句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断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  The Information还提到,Magic Leap一款演示产品是一个笨重的头盔,需使用多个电缆连接到一台台式电脑上。

  演示产品被描述为包含与HoloLens类似的元件,但在某些情况下,显示的图像比微软的产品原型更模糊不清、更摇摆不定。而微软的HoloLens现在可以在开发者套件中买到,售价为3000美元,完全不必与计算机联机就能使用。

  还有一个质疑是Magic Leap对外鼓吹的所谓光场显示技术(Light Field Display),它通过光纤电缆发射激光,迅速来回移动以绘制图像。

  该公司认为,光纤扫描显示可能是Magic Leap的突破性技术,将一台非常昂贵的硬件缩小到冰箱大小的设备。

  报道称,今年4月,《连线》杂志在造访Magic Leap公司后,放出了一张增强现实眼镜的原型机照片,从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出设备体积巨大,离缩小到一副眼镜大小的愿景相去甚远。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Magic Leap还无法让光纤扫描显示器进行工作,它已经被降级为一个长期研究项目。“你最终必须做出权衡,”阿伯维茨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过,该公司的最新产品模型似乎只有一副标准的眼镜大小。它在内部被称为PEQ,意思是“大致相当于一款产品”, Magic Leap拒绝将其展示给The Information的记者。


  二,VRZINC对这一事件报道的追加质疑

  对于The Information的报道,许多业内人士及机构纷纷发表观点。其中,VRZINC即对这一事件报道提出了六个质疑。前三个质疑与前面提到的接近,即:

质疑一:对外使用误导性演示
质疑二:空间是轻便的AR眼镜,还是笨重的头盔
质疑三:难产的光场技术

  后面还有三个追加的质疑:

质疑四:最新原型和Hololens的关系。Abovitz展示(却没有演示)了Magic Leap最新的产品原型AR眼镜,这个在内部被称为PEQ或者同代产品。根据Magic Leap前员工爆料,PEQ采用的投影技术与HoloLens类似,没有移动部件(moving parts)。而Abovitz对此反驳称,“这是Magic Leap自己研发的新技术。PEQ相比早期原型还有很多缺陷。它没有野兽和WD3那样的图像深度。” Abovitz还承认确实把设备搭载到这样一副眼镜上不太可能,但 Abovitz还是坚持认为PEQ比HoloLens好,“PEQ生成图像更深而且看上去效果比HoloLens更好,特别是目标里用户脸部更近的时候差别会很大。”
质疑五:Magic Leap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Magic Leap这家与众不同的高端科技初创公司建立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城市,而非纽约或硅谷之类的大城市。这使得 Magic Leap遭遇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另一个受到质疑的则是人员规模,目前Magic Leap拥有800多名员工,分布在以色列,新西兰,达拉斯,奥斯汀,山景城,旧金山和西雅图的偏远办事处。然而,硬件公司Nest在商店中推出第一个产品时,只有75名员工。
质疑六:为什么这么多大佬重金投Magic Leap。2013年秋天开始,在为其5000万美元的系列A轮融资筹款期间,Magic Leap展示了初代产品“野兽”原型,当时这个野兽有着冰箱的大小。2014年底为了抬高B轮融资,Magic Leap推出了WD3原型头盔,采用的不是所谓的光场技术,而是第一代野兽的投影技术。这个WD3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7.93亿美元的C轮融资,直到今年2月估值45亿美元。Kleiner Perkins的合伙人Bing Gordon表示,该公司在看到了野兽的示威后,于2014年底投资了Magic Leap的B轮, 当时大家希望的是能够让设备小型化。也就是说,谷歌、阿里、Andreessen Horowitz等大佬,确实有可能是在没看到AR眼镜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投资。


  三,Magic Leap曾对外放出的神奇视频

  Magic Leap对外放出的神奇视频不少,曾经令人尖叫,让人惊呼,使人惊讶。这些视频主要有以下: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  还有前面提到的由视觉特效工作室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制作的特效视频:

Magic Leap特效视频


  四,Magic Leap的CEO听闻后反应强烈

  在The Information的文章发出约4个小时之后,Magic Leap CEO阿伯维茨(Rony Abovitz)在国外社交网站Twitter上开启了刷屏模式,平时不怎么发Twitter的阿伯维茨情绪失控,在2个小时内连续发出了20多条Twitter。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下面是YiVian摘取的部分Twitter消息:

  阿伯维茨:在产品推出后:所有人,包括质疑者和我们的朋友,都可以亲自尝试Magic Leap的体验。

  阿伯维茨:包括冰激凌。

  阿伯维茨:你将会玩到《Dr.Grodbort’s Invaders》(由我们在Weta Workshop的朋友开发而成)—真的很棒

  阿伯维茨:正确的拼写应该是:《Dr. Grordborts Invaders》.我们美国人只是将其叫做Dr. G

  阿伯维茨:对一些性情乖戾的的科技写作者:当我们发货的时候,你们也会尝试到真正的东西

  阿伯维茨:你们也会得到冰激凌

  阿伯维茨:成为被宠坏的维露卡索尔特不能给你带来太大的帮助(YiVian注:只要爸爸不给维露卡索尔特买她想要的东西,她就会大发雷霆)

  阿伯维茨:Magic Leap早期的测试产品的样子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阿伯维茨:我们一直在使用测试设备,实验板,台架测试,来掌握具体需求和规格

  阿伯维茨:现在在我们的工厂中:我们正在进行第一个系统的小型生产测试:小、流畅、酷炫

  阿伯维茨:敬请期待,最精彩的事情即将登场

  阿伯维茨:请相信。

狂揽14亿美金的Magic <wbr>Leap究竟是否骗局?


  五,究竟谷歌及阿里等公司投了多少钱?

  Magic Leap 从 Google、阿里巴巴、高通、Andreessen Horowitz 等大公司和顶级投资机构获得的共计高达 14 亿美元的融资,以及 45 亿美元的估值。

  Magic Leap的主要14亿美元的融资如下:

  • 2014 年 2 月,A 轮融资,5000 万美元,来自匿名私人投资者;
  • 2014 年 10 月,B 轮融资,5.42 亿美元,Google 领投,投资者还包括高通、Andreessen Horowitz等;
  • 2016 年 2 月,C 轮融资,7.935 亿美元,阿里巴巴领投,投资者还有 Google、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通、华纳兄弟等,估值 45 亿美元。


  六,业内人士对这一事件背后给予详析

​  对于The Information对Magic Leap的惊天大曝光,及相关媒体人士的热议中,笔者看到蒋鸿昌的一些不同观点,觉得可以分享一下,以形成争鸣的格局。

  蒋鸿昌认为,一家口碑和专业性俱佳的科技媒体的结论,是不是就对 Magic Leap 的“骗子”属性盖棺定论了呢?我觉得还值得商榷。蒋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关于视频造假。The Information 指出的“造假视频”名字叫“Magic Leap 办公室里的寻常一天”,这个视频发布于去年 3 月,其中有直接在空中处理邮件,以及在办公室的真实环境中玩射击游戏的镜头。但是,这个视频只是 Magic Leap 的 CEO Rony Abovitz 缺席 TED 大会而给公众的“补偿”,视频中也打上了特效公司 WetaWorkshop 的 logo。
首先,关于视频造假。The Information 指出的“造假视频”名字叫“Magic Leap 办公室里的寻常一天”,这个视频发布于去年 3 月,其中有直接在空中处理邮件,以及在办公室的真实环境中玩射击游戏的镜头。今年 4 月,凯文·凯利造访了 Magic Leap 总部,写下了万字长文,但也只能描述自己的感受,不能透露关于 Magic Leap 的设备的具体状况。如果这是 Magic Leap 的原型机,就说明直到 4 月份,它还很大。另外,有人根据 Magic Leap 在去年 10 月份发布的视频推测,在如此高的清晰度、流畅性以及完美的虚拟和现实叠加的情况下,它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所以,它可能离不开电脑主机的支持。The Information 的体验也证实了这样的猜想。这个头盔的画面和 HoloLens 差不多,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画面显得更模糊,也更抖动。这或许能说明相比竞争对手,Magic Leap 已经落后了。但从各种公开资料来看,Magic Leap 和 HoloLens 走的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但是,这个视频只是 Magic Leap 的 CEO Rony Abovitz 缺席 TED 大会而给公众的“补偿”,视频中也打上了特效公司 WetaWorkshop 的 logo。
最后,是 Magic Leap 的光纤扫描技术​(光场技术)。在报道最后,The Information 说 Magic Leap 最新的产品模型似乎真的只有一副标准的眼镜大小,它在内部被称为 PEQ,意思是“大致相当于一款产品”,但是 Magic Leap 没有向记者展示。单从这个报道来看,最大的可能是研发滞后。但考虑到它一贯的保密级别,以及拥有的计算机视觉、光纤扫描技术方面的权威科学家,报道的全面性可能也值得商榷。
所谓的“Magic Leap CEO 承认造假”不过是国内媒体小报以讹传讹的假消息,就像他们同样会不假思索地敲下“阿里巴巴 8 亿美金打水漂”,殊不知 8 亿美金是 Magic Leap C 轮融资总额,阿里巴巴只是领投方。
以现在情形来看,把 Magic Leap 称为彻头彻尾的“骗子”,还为时过早。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随着核心的光纤扫描技术被转为长期研究项目,众人期待的 Magic Leap 的产品可能会打折扣。要真说有错的话,它低估了新兴技术商业化的难度,剧透了太多当下无法实现的魔法,况且剧透的方式是通过特效视频。

​  七,笔者弱弱地质疑几个小点

​  我前面提到过,有许多新技术出现时,大家往往期待很高。而一旦在大家可承受的时间段里新技术突破不大的话,大家就可能转而出现较多的质疑。

  这种事情在特斯拉等公司身上也发生过。难怪Gartner有所谓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有五个阶段:科技诞生的促动期 (Technology Trigger)、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实质生产的高峰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而现在对Magic Leap新技术的质疑很像这里的从第二阶段(过高期望的峰值)向第三阶段(泡沫化的底谷期)转化过程中。

  不过应该相信,未来还会走到第四阶段(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及第五阶段(实质生产的高峰期)。这应该是一个公认的规律,AR眼镜貌似也符合这一规律。

  另外,据说报到Magic Leap的科技网站The Information是一家比较特别的科技媒体,2013 年成立,以原创的重磅消息和深度报道闻名。The Information 的内容实行订阅制,每年的费用高达 399 美元。

  据悉,The Information创始人 Jessica Lessin 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工作8年),现在,The Information 内容团队大概有 10 几个人,但每天只更新两篇左右的文章,搞大新闻是他们唯一追求的目标。 苹果开放 Siri 接口、亚马逊收购 Twitch、Fitbit 收购 Pebble的新闻,都是 The Information 率先爆料的。

  虽然科技公司夸大其词经常发生,甚至“造假”,故对Magic Leap的技术突破报道保持质疑世界末日警惕是对的,但是考虑到The Information以“搞大新闻是他们唯一追求的目标”,也不得不对各类媒体的报道保持一定怀疑。

  反正,我看到国内某媒体用了一个标题《一个不会吹牛的CEO不是好CEO》,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各类媒体追求的目标……

  ​不知道这算不算疑心太大,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杞人忧天……(作者:陈永东,新媒体跨界研究与实践者,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