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媒体思维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装饰材料产品设计 |
分类: 新媒体与创意经济 |
在我的新书《赢在新媒体思维》出版后,有许多传统行业的读者告诉我,他们深受启发,开始探索实践。正好,最近接触到一些装饰材料制造商,顺便谈下他们在这一领域产品创新思维的应用。
一、大道至简思维
“大道至简”思维也称简化思维,它希望产品更加简化、简单及容易上手。不过,对于装饰材料产品的设计方面,这既可以体现“简约主义”甚至“极简主义”,也可以体现“新简约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对于“简约主义”及“极简主义”,除了过去许多受其影响的产品设计外,最近装饰材料产品领域貌似有了新变化。例如,有的瓷砖类产品开始向“大个子”简化方向发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2.4米×1.2米大规格的瓷砖。
值得关注的是,“新简约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在装饰材料产品设计中表面看有所冲突。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在大学时代就挑战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less is a bore”)的看法,貌似这与简约主义及新简约主义有矛盾。
其实,任何矛盾都有调和的可能。例如,后现代主义设计中,许多作品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如自然界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在墙面及地面等装饰设计上,整个立体形式都与有条不紊的、有节奏的曲线融为一体,同样不失简约之风。
现代装饰材料的图案及相应配套材质设计上则也有类似的倾向。特别是,一些飘逸的曲线造型犹如水波荡漾,又如气泡呼之欲出,加上有凹凸感的材质,在光源投身下甚至可呈现波光粼粼、奇特幻妙的感受。
二、痛点把握思维
“痛点把握思维”讲究充分满足用户最急迫的需求。这种需求,要么通过调查得到,要么通过制造商的创造,关键是需要点到要害,击中痛点,强调的是体验!体验!体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当然,在装修材料设计上如何把握用户的痛点并不容易。某些互联网装修提供商提出了一个极为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一口价,做爆品”。其实,这未必是对痛点的准确把握,因为装修材料设计上用户的痛点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追求品质及个性化设计的用户或设计师提到,用户除了价格这个显而易见的痛点之外,更有深层次的“情怀”越来越被需求,那就是对于装修的差异化需求,包括是对艺术化的追求。
特别是,有些“情怀”的满足,或个性化特色、艺术化追求的设计实现并不见得需要很高的造价,这样“情怀”、“差异化”、“典雅”、“奢华”及“艺术化”等痛点则可以被更好地加以把握并解决,例如一根腰线或一条垂直的装饰带即可画龙点睛。
三、小而美思维
“小而美思维”提倡盯住某个价值点(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痛点”),下真功夫研究到家,在某一功能或设计上成功突破,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甚至开创某一新兴市场,进而成为该领域的代名词。
小而美思维是为了迅速找到市场,找到进攻点。正如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及更早的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在《蓝海战略》中提到基本思维,小而美的产品对应的领域更容易是蓝海,更容易做从0到1。
在装饰设计中,有些小而美的设计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时“小即是大”,小处的设计可以起到烘托整体氛围的效果。例如,在洗脸池的边上一片气泡形状的装饰材料的运用,使得浴室立即有了灵气。
甚至,有些设计师或用户利用有关材料进行DIY,拼出了令人称奇的形状或小物件,使得想像力与创意得以自由发挥。例如,一位朋友自己用水晶玻璃碎料设计了三条鱼及相应的气泡,不得不让观者嗷嗷赞叹。
四、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提倡跨越多个行业,拓展更多空间,创造更多机会,产生更好的产品设计可能。跨界既可能在相近行业/专业/产品之间发生,也可以差别大的行业/专业/产品之间发生。相对而言,后者的难度更大。
搞设计的人,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跨界能力。平时除了注意观察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多了解其他领域的发展形势。只有同时了解两个及以上领域的人,才能够更多地发现行业交叉点,才可能更多地发现跨界的机会。
例如,植物与装饰材料是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然而并非不能发生联系。当我看到一排排竹子形状的玻璃装饰材料之时,立即感受到这种跨界产品设计的魅力。另外,这种竹子形状的玻璃装饰材料除了绿色,还有金色及银色,又给人以奢华的感觉。
再比如,当我看到北京“水立方”外墙形状的设计理念被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时,立即让人感到了两个领域跨界显示的超强感染力。蓝色的“水立方”装饰材料让人感受到海洋世界的清凉,甚至被用到美国真人秀节目场景中;橙色“水立方”让人感受到温馨,也可以用于提升食欲;绿色“水立方”则让人感受到清爽,以及勃勃生机。
五、混搭思维
混搭思维过去就有,只是在现代社会,新事物数量发展得特别多,混搭的可能性与机会增加了不少,关键是你在设计产品时将混搭变成习惯。混搭最初可能是时尚界的一个专用名词,当然可以移植到通常的产品设计中。
充分发挥混搭思维的威力,会使许多领域产生更多新颖别致的产品设计,这无疑对创新非常有帮助,同时可以大大扩大产品类型的数量,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混搭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事物(可能是同一领域,也可能是不同领域)之间的共通之处,理解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混合搭配,合理组合,从而促进了新产品的诞生。
例如,为了满足土豪阶层们的奢华需求,装饰材料市场上出现了黄金、白银与洞石、卵石的混搭,洁白温润的洞石、卵石密密排列,间隙中混搭镶嵌着耀人眼目的黄金、白银,奢华但绝不落俗,显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壕”。
同样,装饰材料设计中还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形状进行混搭。例如,市场上出现了玻璃材质及不锈钢材质的混搭设计,配套不同颜色及不同大小圆形的混搭,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视觉体验。
六、极致思维
虽然我在《赢在新媒体思维》一书中没有将“极致思维”单列,但是我仍然在书中一些思维的策略指导中出多次提到“极致”,这似乎也是雷军先生互联网思维中最喜欢提到的关键词之一。
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极致思维就是要跟自己死磕,竭尽全力、绞尽脑汁把事情做到最好,将服务做到最佳,做到超出用户的期望,甚至超出竞争对手所想。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材料、颜色可以有许多创新设计可能性的话,那么形状更有许多创新的可能,特别是我看到一些从未见过的瓷砖形状。虽然我听到上述形状名为“圣龟图”时有些吃惊,但是我对其形状的印象却是相当深的,至少超出了我之所想。
又比如,对于3D浮雕的材料,一般人能够想到的往往是中规中矩的形状。然而,当我看到众多不同圆点组成的3D浮雕瓷砖时,却突然意识到形状及图案设计的多种可能性。甚至实然想到,如果稍加处理,则可以与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相媲美。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思维需要分层次讨论,并可以应用于包括装饰材料设计领域在内的其他许多行业。不过,一切思维都必须在实践应用中加深理解,并不断拓展及升华。(作者:陈永东,新媒体艺术、新媒体创意研究与实践者,《赢在新媒体思维》作者,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