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老宅深巷中度过的,两层的木制瓦房,长巷的两旁,老屋与老屋紧紧相连,里面冬暖夏凉,干爽宜人,清静而又自在。
http://ww3/large/5412acb3gw1f7507eeqcuj20qo0k0whe.jpg
每天早上,阳光透过门窗的缝隙折射出一道道粗粗的金线,在金线的光影中,浮游的尘埃粒子好似生命的舞动,让你忽尔产生一种想探入其中的冲动。支窗而望,对面的老屋里已是炊烟袅袅,眼前那条黝黑锃亮的青石板小路上行人悠悠,令人深感岁月静好的真谛。
由于那栋曾经住过的老宅子并非祖屋,到今天,已无从考证它的来历和年轮,但与后来游历一些古村所看到的深宅大院相比,自己住过的老宅子甚是狭小和简陋,木制的真材实料不假,也就是南方常见的木制结构的普通民居而已。
http://ww4/large/5412acb3gw1f750w5vgb3j20go0ci769.jpg
老宅子令人怀旧,也让人遐想。尤其去到那些曾经出过名人士大夫的古村落,依山傍水的田园景色,加之古宅曲径通幽、精巧别致的建筑布局和艺术风格,让人好生欢喜,而古宅深院的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更是令人神往,这里,不仅可以演绎《聊斋》里的鬼故事,还有更多名人大家的传奇人生值得挖掘。
http://ww1/large/5412acb3gw1f750dm5ogpj20k00dcdk6.jpg
前不久,陪江西文化名家陈政老师去了趟婺源,京城的朋友吴总等几个文化人,多方筹资在婺源几个古村租用了五六个具有典型徽派特色的古宅,用于古宅保护兼而开发最美乡村度假游,透过修旧如旧的精心改造,让老宅子枯木逢春,看过古宅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我等由衷夸赞吴总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最初开发的一个古宅叫九思堂,坐落于婺源清华镇的罗云村,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九思”二字,源于孔子《论语》中君子有九思一说。婺源原属古徽州,而徽州人大多思乡情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衣锦还乡给自己家人造一栋漂亮、舒适的大屋,以光宗耀祖并赋雅号“某某堂”,九思堂如是而来。
http://ww2/large/5412acb3gw1f750efldasj20cx0h7taj.jpg
古宅因保护而重生,文化令古宅而升值。作为北大管理研究生毕业的江西人吴总,因为乡愁的呼唤,抑或是前沿的敏锐,从2010年起,放弃了京城相对安稳的生活,一头扎进婺源那些不起眼的古村落中寻觅和发现,一种机缘让他与“九思堂”不期而遇,从此开始了他的古宅保护与开发的旅程。
占地500余平米九思堂,主要由前堂、后堂、厨房和后院4大部分组成,从古宅大门精美的砖雕,到天井、阁楼、厢房门窗栩栩如生的徽州木雕,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百年古宅几经浩劫而得以幸存,其中必定布满各种艰辛。
http://ww1/large/5412acb3gw1f750kflswzj20fa0bgmy5.jpg
如果仅仅为追求投资回报,一般投资者多会把这些空间尽量改为食宿之用,但吴总他们决定不做“伤筋动骨”的改造,尽量还原传统,追求简约,只设置了七间客房,留足多处精心布置的茶室、书房等公共空间,将澄静宁和的生活态度和自在逍遥的人文精神融合其中,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使命和情怀。
http://ww4/large/5412acb3gw1f750f7rcmej20dw0993zl.jpg
“九思堂”导入的乡村度假游全新理念,改变了婺源那种扎推式、短平快的传统旅游模式,给婺源乃至江西旅游业界带来一缕清风,顺应了当下旅游目标市场错峰度假、快旅漫游的不同期待,让人们惊奇地发现,旅游度假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式的自助游和深度游,才是旅游本质属性的回归。
吴总的“九思堂”由此风生水起,几年下来,周边几十里地的数个村落里,陆续又开发了几座新的乡村度假宅院,其简约而不简单,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布局,同时推出的田园风情、民俗文化体验游,深受年休度假游客的青睐,四季更替,度假者们领略不同的风景,当然,春秋两季更受欢迎。
http://ww1/large/5412acb3gw1f750flaulgj20rs0ijdmi.jpg
偷得婺源半日闲,与陈政老师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吴总品茗夜话乡村旅游的前景和未来,受益匪浅。那些来古宅度假的客人们,在乡间的清溪田垄上自由行走了一天,也静静安坐于茶室的一角,品着产于婺源大山里沁香的青绿,偶尔插话畅谈观感,一位来自上海某医院的年轻女士就说,每年她都要来这长住一段,白天呼吸这里的空气,晚上去看满天的星星,真好!
http://ww3/large/5412acb3gw1f7513d1vjjj20dw09lglu.jpg
我曾经撰文说过,婺源之美,不只在春天;婺源之韵;不只是外在。如今的婺源,正在走出那种“油菜花“营销季的瓶颈口,以篁岭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主推乡村度假游模式,或许,这才是”最美乡村旅游“新的活力源和增长点所在。
http://ww3/large/5412acb3gw1f750imc125j211s0kgx4x.jpg
而更多的都市人也逐渐热衷这种休闲度假方式,包括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自愿返乡,或寻一处青山绿水,邀伙购买或租用乡村老宅子,自费改造成自己或家人双休或年休的山水”安乐居“,让那些原本破败凋敝的老宅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近日,《人民日报》专门发文,提请决策者关注“老同志下乡”现象。一方面,鼓励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多种类型的“告老还乡”,推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也急需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营造开放格局避免局部封闭,以文化为底色,形成更有效的吸纳社会能量的运行模式,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努力弥合当下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差距。并将这一趋势上升到培养时代“新乡贤”的高度。
http://ww1/large/5412acb3gw1f750m93xh1j20m80gr791.jpg
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而乡绅文化和乡贤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保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和农业人口繁衍兴旺的基石。进入现代社会,如果一味强调只进不出的“城镇化“或”工业化“,二元结构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乡音、乡情、乡愁将变得遥不可及,中国广袤的农村、广大的农民向何处去?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这不能不说是个严峻而现实的社会问题。
http://ww4/large/5412acb3gw1f750ji6hmuj209d064wei.jpg
吴总作为有识之士,他们超前远见到这一问题,并力尽所能去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是“探路者“,但他们毕竟不是“慈善家“,他们也要为生存计,他们的力量尚且微弱,但功德无量,这样的”点点星火“尤为珍稀和宝贵,也为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有能之人提供了一种资鉴,农村需要他们的火花,乡愁需要他们的滋润,生活需要他们的提升!
此刻,不由想起改编海子的那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种菜,养花、喝茶、写字,乡村度假。从明天起,关心有机粮食和无害蔬菜。我有一所老宅子,面朝清溪,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在老宅子里用WIFI和每一个亲朋好友微信,告诉他们我的自在,我的幸福!
http://ww2/large/5412acb3gw1f750tbqhjsj20fk078wf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