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001xs4ADzy7iRHjquNwb6&690
江南的春天,草长莺飞、烟雨迷蒙,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有韵味的季节。江浙一带百姓的食物也随季节轮换,变得青翠欲滴,对于外来客而言,最抢人眼球的要数寒食青团了。
http://s1/mw690/001xs4ADzy7iRHxn0DSe0&690
据说当年白居易在寒食节时分路过青团店,品尝青团后还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如今,那一个个透着艾草清香的青团,虽然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古时的祭祀点心,转变成现代居民们春天的时令美食。小小青团,散发着艾草的香味,浸透着童年的记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叠着各种怀旧情感。
http://s4/mw690/001xs4ADzy7iRHbnh5x73&690
在古城天台,青团分为两种,咸的做成饺子状,称作“清明饺”,俗称“青饺”;甜的做成印有花纹的饼状,称作“清明饼”,俗称“青饼”。每一种地方美食背后总隐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太平天国时期,有一年清明节,“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将陈太平遭清兵追捕,遇到一位在田里耕田农民,急中生智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陈太平穿上,跟自己一起耕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附近各村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那位农民在思索回家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青色的米团子,然后把这些青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送到陈太平手上,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香糯可口又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太平军大本营,将自己如何脱身与吃青团的故事告诉李秀成,于是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在江南一带流传开来。其实,吃青团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琐碎录》曾有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http://s11/mw690/001xs4ADzy7iRHbqvwu1a&690
现在每年吃青饺时,都会回忆起少年时代的青葱岁月,小伙伴们一起到野外摘清明草的乐趣,我们都叫做“摘青”。记得大约上小学后,每当清明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饺,而采摘青的任务自然就落到各家的“小佬人”(注:天台人对少年儿童的称呼)身上。周末学校放假,有邻里的大哥一声号召:“摘青去!”少年们便结伴而行,人人手提竹篮,蹦蹦跳跳地进入春光明媚的田野摘青去了。天台本地做青饺的清明草有两种,我们都喜欢俗称“破絮青”的绵丝青,“破絮青”因其叶的两面有白色的棉毛如得名,用这种清明草做出来的青饺吃起来较软糯,大多数居民都喜欢这种口感。还有一种蒿青,形状与“破絮青”不同,做出来的青饺颜色较青,艾草味较浓,但吃起来没有“破絮青”软糯。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摘青的经典路径是从大巷口出发,步行经小北门,过石墙头(济公故居)、棺材岩坑(因溪滩岩石颜色像棺材的赤赭色而得名),溯赭溪而上,最终抵达国清寺外的田野。在物质贫困年代,我们的童年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视、手机,更不知道乐高为何物,父母交代给我们“摘青”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活儿,既是一种游戏,小伙伴相互之间你追我赶,比赛谁摘得多、摘得快、摘得的青好,还可以在辽阔的田野里追逐狂奔。我们意气奋发,放声高歌,尽享童年没有作业、没有升学压力,没有父母约束,无忧无虑的天真快乐。
http://s16/mw690/001xs4ADzy7iRHKel1Z1f&690
青摘回家后,母亲先要捣青,方法是将青用清水洗净,然后放进捣臼捣成青汁,也可以焯熟再捣成汁。捣青是件力气活,许多家庭会贪图省力,将洗净的青放在沸水里稍焯几分钟,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再切细捣碎保存起来备用。下一步便是捣青粉,先将磨好的灿米粉与糯米粉按一比一的比例掺和,加适量的水用手揉成团,再与青汁一起放在捣臼中捣成面团,捣青粉需要两人配合,母亲与我有分工,而且这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我挥动捣杵捣面团一下,母亲便用手翻转面团一次,反复多次,直到将青汁全部溶进面粉中,整个面团捣成均匀的绿色为止。用捣臼捣出来的面团,做成青饺吃起来饺皮有韧劲,嚼起来更软糯,更清香。现在,大多数城里人家都没有捣臼捣面团了,要吃青饺时只要到菜场去买做好的青粉回家做青饺,简单又方便;许多家庭甚至直接买小吃店现成的青饺吃了,往昔做饺的乐趣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那种过节的味儿也随之变淡了。
http://s12/mw690/001xs4ADzy7iRHPygDVeb&690
青饺好吃与否不仅与饺皮相关,还与馅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天台的饺子馅与另一种食品扁食类似,常用时令的红萝卜、春笋、豆腐干、荸荠、川豆芽或花生米等做原料,先切成细粒盛在盘里,再将新鲜的五花肉也切成肉粒,放进锅里翻炒,稍后加入豆腐干、春笋、川豆等所有食材,待炒到九分熟后再加上大蒜葱和适量的盐,然后拌匀出锅。
在天台做清明是一次家庭盛典,好似北方春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包水饺的情景,全家人聚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要出力。小时候,我们家人口少,母亲都要叫我学着捏青饺。她手把手耐心地教我,先取一小团捣好的面团放在左手掌心,右手掌压上去,用两只手掌做圆周运动,慢慢将面团揉匀,最终揉成两个共底的圆锥形状,要揉到没有任何间隙,这样捏出来的饺皮蒸熟后不漏馅。然后用左手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指头分别捏住两个圆锥的顶部,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与中指等几个指头沿圆锥底边捏饺皮,一圈圈地逆时针旋转,慢慢将面团捏成薄薄的饺皮,最终捏成一个圆形内空的碗状,一般需要花三四分钟才能成型。然后,将事先炒好的饺馅用筷子夹进去,饺馅的数量要适当,确保包出的青饺丰满为好。装上饺馅后,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与中指将饺皮从相对的两面拉住合在一起,从边上开始慢慢地将两块饺皮捏紧闭合,青饺就初步捏好了。捏好的青饺要放到洗净的棕箬上,以免上蒸笼蒸的时候粘笼底。母亲捏饺子相当讲究外形的美观,她会指导我将青饺放到棕箬上后,再作后期整形,并在捏闭的饺皮边上捏出花纹。母亲手巧,捏出的饺子赏心悦目,小时候我常常舍不得下口咬,非得细细欣赏一番,下了狠心后才咬下去。那个年代,每次饺子蒸熟后,母亲总要拿一部分送给边上的邻居尝尝新,共同分享美食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邻里深情弥足珍贵。
http://s8/mw690/001xs4ADzy7iRHZBA5957&690
做青饼相对比较简单,青饼的可口在于豆沙馅的品质。在江浙一带,甜品中用赤豆、猪板油与糖渍桂花是经典的搭配。按母亲的说法:做豆沙要很细致,赤豆浸涨后一定要在锅里煮烂,豆泥要翻炒到绵密细腻的那种沙绪感,留下赤豆皮可以增加馅的香味,重油、重糖是好豆沙的秘诀。对于喜好吃甜食的人,将玲珑剔透的猪板油浸透进豆泥和砂糖中,是表现甜味的最好载体。在豆沙中拌适量的糖渍桂花能调出独异的香味,是江南人的灵秀在美食上的极致体现。做青饼方法简单,小孩子一学就会,大人先在案板上撒上干糯米粉,将捣好的面团用双手在案板上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合适的小面团,孩子们再各取一个小面团用手掌揉圆、按扁、放入豆沙馅,再包起来用两手掌揉成圆球。然后将圆球放入饼印(一种天台本地印花的模子)中按下去,用手掌轻轻的均匀的按扁,并将边缘都按匀,使边上也会印出花纹,饼印一次可以印出二、三个饼,有的甚至可以一次印出五个,许多小孩子在捏青饺时插不上手,就专做青饼,敲饼印时“嘣”的一声,山崩地裂,真是其乐无穷,为一下子能敲出好几个图案不同的青饼而兴高采烈,这可能也是最精彩的童年记忆之一。
清朝著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过青团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袁氏前辈采用如此画面感的手法描述昔日捣青做青团的场景,这简练的文字中似乎弥漫着清明草的清香,能勾起我童年的记忆。http://s1/mw690/001xs4ADzy7iRI9O3ug20&690
至于为何要在清明节吃青饺、青饼,大人们会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清明前的寒食节要禁火,而青饺、青饼是最好的时令食品,冷食不伤肠胃。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天台的习俗丰富多样,如寒食节讲究禁火,清明节要上坟(即扫墓),家家户户还有吃海蛳,天台老话叫“亮眼蛳”,老人们说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所以大人们都要炒海蛳给孩子们吃。
http://s13/mw690/001xs4ADzy7iRJZQhcM2c&690
清明期间,去野外踏青赏花、放风筝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春风和畅,万象更新,处处桃红柳绿,风光迷人,此时踏青既可以徒步健身,又能享受美好春景。宋朝程颢有诗《郊行即事》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情景: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按照天台的习俗,“上坟”时人们要用竹编的“凉箱”(一种竹编的分隔成多层、专门用来携带食物的箱子)携带青饼、酒菜、纸钱等祭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焚烛上香,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青饼、酒菜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人人熟背的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http://s7/mw690/001xs4ADzy7iRIFc6hw46&690
据曹志天、许尚枢先生合著的《天台山民俗风物》书上说,从前儿童还有在清明节戴柳条圈的习俗,边戴边跳边唱:“清明勿插柳,来世呒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的童谣,这样的民俗只能在天台本地的史书中可见了。我用“百度”搜索后发现,天台做青明饺的清明草,学名鼠曲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引录《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料’以压时气。土人采茎叶(鼠曲草)和米粉,捣作粑果食。”可见,最早以鼠曲草作为原料,古人做鼠曲粑的目的是作为食疗,“以压时气”。这是因为古代浙闽沿海一带,气候湿热,生存条件比较艰苦,被称为“荒蛮之地”。东晋南朝人由北方迁徙而来时多数患有痢疾,久下不止,可见是对这里的多植被、湿热气候的不适应。而艾叶、鼠曲草的功效主要是理气血,逐寒湿,温经,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可以帮人除湿,这就是对症下药。做青团时,将有除湿功效的植物和入面粉,作为食疗无疑是一个好方法。
多年前,吃过临海、黄岩、温岭等地的青团(温黄一带叫“青腌”),做法不同,形态各异,做工不如天台精致;馅料都用到时令的春笋,口味不尽相同,但相比之下,最好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青饺。曾记得,每当掀开蒸气腾腾的蒸笼,一只只青饺油光闪闪,清香袭人,令人口水咕咕直流。迫不及待地抓一只青饺在手,刹那间烫得我左手右手倒来倒去,怕掉到地上。匆匆咬上一口,一股神奇的油腻鲜香便直抵唇舌喉咙,那软糯清香的饺皮掺和了可口爽滑的饺馅,滑溜到舌头无法包裹得住,顿时,满屋香气四溢。细嚼之后,有种神清气畅的感觉,仿佛惠风徐来,万物新绿,魅惑人心,吃了一只又一只,直到肚子撑不下去了才肯罢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