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休闲 |
分类: 音乐心情 |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传世经典。书中描写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借以抒发了作者自己胸中的情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也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Jane Eyre)对罗切斯特(Rochester)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虚构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在写作风格上,夏洛蒂·勃朗特也独树一帜。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减,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部写于1846年的小说自问世以来不断地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在历时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7、8个版本《简·爱》影片的诞生,不同时代的电影人在各自的作品中用自己的角度阐释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推动了这部经典名著在全球的普及。
1970年由苏珊娜·约克(Susannah York)和乔治·斯科特(George C. Scott)饰演的版本被公认为是所有版本中改编得最恰到好处的作品。既忠实于原蓍精神,且故事结构更为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苍凉静谧的英国荒原,神秘诡异的古堡,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乔治·斯科特的表演无疑是本片的一大看点,他的激情演绎使其他版本的罗切斯特黯然失色,其锋芒直逼早年的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而苏珊娜·约克外表沉静,含蓄内敛的风格也被评论界称为最接近原蓍简·爱的精神气质。
虽然1970年版的《简·爱》由大明星乔治·斯科特担纲主演,但这部小成本的电视电影在当年并未受到欧美观众的关注。但在国内,因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表演艺术家们的精湛配音却使得这部电影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而对于出产了无数配音电影精品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简·爱》也堪称精品中的精品。在观众每一次选出的配音作品中,《简·爱》无不位列三甲。从台词翻译到演员表演,无不成就了另一种典范。作为配音大师邱岳峰与李梓的颠峰之作,他们用声音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电影这一“视听”的艺术在听觉上的美好体验。邱岳峰塑造的罗切斯特,或愤懑,或柔情,或倦怠,或狂暴,无不让人动容。而李梓演绎的简·爱在不愠不火的声调里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变化,或温婉,或坚定,也在更深层次上丰富了简爱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声音有表情,有形象,有情感,一寸一寸都是鲜活的。
本片的主题音乐更是大手笔,它出自著名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之手。约翰·威廉姆斯是美国历史上名气最大、获奖最多、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作曲家之一,是跨越古典与流行,电影界与音乐界的多元化作曲家。迄今为止,约翰·威廉姆斯先后45次获奥斯卡提名,捧回5座奥斯卡奖杯,20余次黄金及白金唱片奖,2次艾美奖,4次金球奖,20次格莱美奖,6次土星奖,7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受人尊重的作曲家之一。
简·爱的主题音乐(Jane Eyre Theme)是一段优美感人的作品,缠绵悱恻,包含深情的旋律道尽了女主人公的万千心事。曾经的艰辛和痛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对未来一切无法把握的担忧和迷惘,对强烈感情的压抑,都在钢琴的琴音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而乐队紧紧的跟随更衬托出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强化和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