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休闲 |
分类: 音乐心情 |
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自1595年问世以来已被搬上银幕12次,其中,1968年由弗兰克·杰弗瑞里(Franco
Zeffirelli)导演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视为典范之作,这不仅因为该片严格忠实于原著,更在于它合理地发展了原著,谱写出一首探讨人类永恒主题的爱情颂歌。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就个人爱情结局而言是一个悲剧,但就其恋爱过程、剧情表达方式、剧作思想倾向而言,无不充满着人文精神和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就其社会意义而言也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热情奔放、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爱情得到了现实的热烈的直白的张扬。
本片的最大特色,是没有采用当时的大牌影星演出,而是由两位贴合角色身份的新进年轻演员:17岁的奥丽维亚·荷西(Olivia Hussey)以及18岁的罗纳德·怀廷(Leonard Whiting)来诠释莎翁笔下这对最命运多舛的情侣,因此为这一部古典电影注入年轻的生命。
本片除剧情发展引人入胜以外,它在小细节上也很精心考究:当两家世仇展开决斗时,从粗暴的弄刀舞剑,变成了真实而致命的交战;还有两人第一次邂逅的那场华丽舞会,也呈现出意大利乡间丰富的色彩、与奢华的气势。
在1968年,当时的年轻人最爱表达的思想就是“莎士比亚已经过时了”,但却诞生了这部最为贴近原著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知被翻来覆去电影化了多少遍,但这部1968年英国与意大利合拍的版本最为成功、经典。尤其是两位主人公的扮演者,简直就像是从莎士比亚原作中走出来的一样,仿佛两个人生来就是为了演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除了导演启用两位只有十七、八岁的青年演员获得了出色效果之外,电影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担任本片配乐的是意大利音乐大师,被称为意大利音乐教父的尼诺·罗塔(Nino
Rota
1911-1979),尼诺·罗塔于1911年12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米兰。他的母亲是一位出众的钢琴家。幼年的尼诺秉承了家族的音乐才华,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天分。他在11岁时创作了一部编制为独唱、合唱队和管弦乐队的圣乐作品《施洗者约翰的童年时代》,于1923年举行了首演。和17年后出生的同胞兼同行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一样,尼诺·罗塔曾就读于意大利著名音乐学府--罗马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Santa
Cecilia)。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歌剧、芭蕾、交响乐、室内乐、弥撒曲、圣乐和电影音乐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有交响乐4部,歌剧8部,数首协奏曲、芭蕾舞剧和大量器乐作品,一生仅为电影配乐就写过145部。这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
而使得尼诺·罗塔名扬世界的正是他的电影音乐。他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作是1950年的英国影片《玻璃山》(The Glass Mountain),1954年意大利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名片《大路》(La Strada)和1972年的《教父》(The Godfather)。1974年的《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Part II)使尼诺·罗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情片原作音乐奖。
罗塔对《罗密欧与朱丽叶》配乐的定位是通俗易懂,着力表现缠绵悱恻的爱情。他为影片配写的主题曲《难忘时光》(A Time For us)成为电影音乐的经典旋律,尽管未能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那贯穿在影片中的凄婉而又甜蜜的旋律却早已深入世界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