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浮光掠影 |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607/341054.jpg
如今老徐的玉女加才女形象已经日渐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执导了三部电影并且都引起极大关注。老徐的资历,由上海电影节评委的身份得到了论证。
关于新片,徐静蕾坦承听到的最尖刻的评价是“没别的,除了看得人想睡觉”,对此老徐自我调侃,“我想要真有这么好的效果,那就让失眠的人赶紧来看吧”。
在《梦想照进现实》里,老徐本色的扮演起了自己。电影的故事性乏善可陈。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女演员罢演,导演试图劝说她回心转意。
绝大多数场景在室内,时间跨度是一晚上,人物基本就是导演和老徐两个人,开板儿就开始进行反复的磨叽,叙事主要就是两个话痨的没完没了。
王朔的编剧手法还是很有一套的,至少没有让这部小众的低成本影片成为所有观众的催眠作品,其驾驭文本的能力仍就是高水准的。这证明了这个流氓如今还没有堕落到只剩下骂人和“装逼”的程度。从语言上看,这是部地道的王朔片子,片中语言的精彩随处可见,例如:“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有个人间天堂,一个公平的社会,人和人都互相信任,也值得信任,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没说平等,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原来大家更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肉疼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走多不牛掰呀!走,多不爷们儿呀!必须死扛———必须的!”
当然,王朔的语言不乏幽默与精彩之处,可是作为一部电影,男女主人公就一直这么“叨逼”下去,演员不疲劳,观众也会累得半死。所以,这部电影给人的明显感觉是编剧凌驾于导演之上。心气甚高的老徐也曾谦虚地讲:“我要感谢王朔,如果这个片子拍得成功,那是他的成功,拍的不成功,那是我的失败。”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感觉到这部电影是老徐博客的“电影版”,只不过是空间和形式变了而已。片中的女主人公也叫“老徐”,影片中很大一部分都有她自己的影子,一个身在娱乐圈的女明星,一个能直言说出自己想法的人,对自己认识时而清楚又时而模糊的人,一个能自我嘲弄又能嘲弄别人的人,它更像是一个人性发展的片段,充满着不安与世俗。这部艺术电影有着探讨的风格,有着可以不断议论的话题。而王朔似乎正在走出他的文字给自己形成的阴影,早期语言的玩世不恭色彩在其中有所削减,取而代之的是人到中年的坦然心态和面对自我的纯粹,使得通篇语言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气质。
从《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梦想照进现实》,可以看出演员出身的老徐作为导演已算成熟。已经能够处理好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影片。但这毕竟是一部小众电影,一部拍给圈内人自娱自乐的电影。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这样的梦想又跟自己的现实有个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