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个股分析 |
最近银行涨得很欢,于是关于银行的讨论也多了很多。最近看见“小兵”博友的一篇文章,提到虽然银行涨得不错,可是如果提早到2010年就买入招行浦发之类,还是亏损的。看得我不由双颊一红,无他,只因自己水平太差,08,09就看好并且重仓银行一直至今,多亏民生给力才账面勉强见红。2010-2012间,每年市场总有一两次不给面子打脸的事情发生,虽然说死鸭子嘴硬,银行一探底我都会写上一坨博文给自己壮胆,并且或多或少拿点钱补补仓。可是越套越买,水平也很拙劣。以前我一直认为,在银行最冷的时候,即使在价值投资者中,看好的人其实也不多。可是最近随着整个板块回暖就发现,其实仓位独重银行,甚至全仓民生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浮出水面,不得不由衷佩服他们的魄力。
最近银行的日子就好不少了。当然,也有一些警惕的声音在欢腾中依然刺耳,例如仍然有人认为坏账最终会爆发:银行固然大到不能死,可是银行普通股投资者会在政府介入,缩并股份中受巨幅损失。就此我谈谈自己看法。
在一个自由市场,银行如果巨亏并且技术性破产,首先会寻求商业收购,这时候任何投资人都有可能把银行以极低价格买下。如果没人收购,同时银行大到不能倒,那么国家也可能介入持股。这时候就像08年的花旗,原来的股东的确苦逼透顶。
但是,假如在中国,一家上市银行有国资背景或者国资股份,同时技术性破产,而一个民营企业家(例如史大嘴)要收购它呢?会发生什么事情?要知道,这基本等于”国有资产大幅流失“啊。政府如果本身就通过各种渠道有股份在里面,而不是例如美国的那种纯民营模式,那么政府去试图担保银行坏账的冲动就会比按市场价定价并且缩股更强烈。
银行是否技术性破产,本身是由坏账是否超过净资产决定的。如果国家铁了心提供信用保证,同时保证银行运作所需现金流,又同时对坏账进行追逼或者延缓,那么其实银行根本不存在”技术性破产“这个可能性。好账坏账,本身就是一个支付引起的记账问题。坏账只要不集中爆发,本身也是可以允许存在的。而银行运作的根本其实不是净资产,而是政府或者金融法律所赋予的信用。一般金融担保企业可以获得的杠杆只有1.5倍,而银行可以获得10-30倍。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无净资产,或者负净资产,只要国家信用仍然在,同时现金流任何可以支持,银行是完全可以一直死而不僵,继续运作的。
在1992-1995年间,我们的四大行坏账率约20%,技术破产了好几次。可是实际上呢,最后完全没事。货币大放水后,当年不得了的6000亿坏账,等于今年一年银行的利润还不到。大家都知道,美国,日本现在都在搞量化宽松。全球印钞下,中国除了也印钞外别无选择。前面两年的M2增速比起前面几年已经大幅度放缓,而今年的新领导班子知道经济的困难,已经把城镇化和消费升级作为王牌打出,那么货币上面不配合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宽松环境下,真的不用太担心一部分呆账会影响银行太多,因为中国可怜而别无选择的大众,那些直到今天都把股市当成洪水猛兽,却把毕生储蓄放在银行与真正的野兽(货币扩张)共榻的朋友们,最终会为自己的不作为买单。
历史其实不断重演着,财富被创造出来,然后又不停转移着,金融货币政策在背后扮演着看不见的推手。存银行不如买银行,希望我这一点点微弱的呼声,能够多唤醒一两个美梦中尤未觉醒的朋友。不该再等待,现在就是最好的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