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聂夫成功投资>
(2009-06-12 20:08:47)
标签:
股票 |
分类: 杂评 |
这书名显然是模仿《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翻译。后者在国内影响力比较大,虽然那个书名很怪,因为原名叫《One Up On The
Street》,翻译成“成功投资”,显然为了吸引眼球。
这本John Neff的书比较薄,我却看的比较仔细,按照我的习惯,我看书是从序开始看,包括目录,后记,全部看完的。因为这书内容比较吸引我,所以阅读就比较仔细,速度就慢了。比起那种当故事书一样翻翻,我看了超过3小时了,才看了120页。比较重要的内容都划线,然后有想法的就在书旁白部分写上。这样的习惯,可以保证我以后重新看这书时,很快就可以找到我要的内容。另外,本人思想留下了记录,那样可以在以后检视自己的思路。
如果只要看本书的中心思想,那么在序里面就已经完全写完了,不过就是几句话,概括了John Neff在华尔街31年的投资生涯的成绩。他是Peter Lynch前,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是个充满激情的工作狂,叫嚣着“10年10倍”的口号,完成了13年29倍的神奇成绩。John Neff是一个喜欢逛廉价地下市场的讨价狂人,满口只有一个词:Cheap。他追求便宜,便宜,还是便宜的股票(不是价格,是PE低),虽然31年55倍的成绩,比起Lynch差太远了,比起巴菲特也是输了很多,可是,他的投资方式在三人中,是风险最低的一个。
让我来梳理一下思路:
格雷厄姆取得了大概17%的成绩,他的特点是便宜,跌破净资产的股票。他的安全边际思想成就了巴菲特这个神话。
John Neff严重的受了Ben的影响,另外,他也可以算是一个逆向投资者,再另外,他个人归纳自己是一个“低PE投资者”。他追求的股票是慢速成长股,7%的成长率,3%的分红,5的PE。比起Ben,他的成绩稍差:31年13.5%,22年战胜市场。
华伦巴菲特是集大成者,作为Ben的嫡传弟子,显然华尔街教父的思想影响对他比对John那种间接影响要深刻很多。不过Warren E. Buffett也接受了30%的费雪的思想(来自于他的伙伴芒格)。比起上面两人,Warren愿意付出比较高的PE,同时他也比上面两人更加厌恶风险。他远离风险的方法除了安全边际(其实就是低价买入),就是长期持有不卖出。要知道,美国有20%的资本利得税!这点上他节约了多少交易成本啊。45年复合21%,只有6次输市场,2次亏损。(神啊!)他的策略是寻找可以永久持有的成长股。
比较起来,John Neff的平均持有时间是2-3年,而Warren轻易超过15年。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Intel的股票(Warren我想从来不会买这个股票)。John在1988年10美元买入,1989年18美元卖出。可是,1994他57美元再买入,因为那时候PE只有8。
当然1年80%的收益很了不起,可是别忘记1989-1994年,5年3倍,也是24.5%的回报率啊。加上他卖出的税收问题,其实John如果在PE上给高速成长股多一点耐心,那么他的综合回报率也许就会比现在要高些。一般来说,John在PE15-20的情况下就会考虑卖出了,而Warren一个例子是可口可乐在本世纪初PE80时,还是没有卖。很恐怖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极端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他有9%的可乐股份,是最大股东,抛售会引起波动;第二是资本利得税太高,抛售意味着20%的税收)。可乐是一个标准巴菲特股,18PE买入,连续10年15%的成长率。John Neff不太喜欢PE高于10的股票。
Lynch比起上面几个简直是多动症患儿,这个随时保持1400只股票的神人,持股时间3个月到几年不等。基本上美国市场他没有买过的股票是很少的。不过多动症患儿的成绩也是最亮丽的,13年复合收益29%。他的策略是寻找PEG《1的高速成长股。他显然喜欢PE20的20%成长股,多于PE10的10%成长股。
显然Lynch的成绩最吸引人,但是巴菲特成绩最困难。我觉得在中国最理想的投资方式是介于这两人之间,因为中国市场没有资本利得税,同时波动和成长性比较高。
John的方法,很适合股市上保守理财的人,因为低PE的成长股基本不会亏损。这是最靠谱的,又能战胜大盘的一种选股方式。
格雷厄姆的选股比较教条,市场上破净的公司不是很多,所以选择面比较窄。另外其实他是个套利大师,他有时候也做些很有风险的事情,例如借贷买入,和沽空股票。这两者曾经让他差点自杀了。巴菲特吸取他教训,就算买卖期权,他也只做认购的(因为他觉得那个价格可以买入)。
就如John Neff不停的说:温莎的策略很简单,选择股票是我们投资中最简单的一步,而和市场逆着干,坚持很久一直到获胜才卖出,才是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几乎所有价值投资者都是逆向投资者,而且往往是左侧买入者,他们必须要忍受市场和自己观点的长期的不一致带来的内心煎熬。只有精神力量强大,非常有耐心的人才能获胜。John Neff是个天生的叛逆者,他妈妈说他从小“就算是和路标也会争论”。而巴菲特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哲学家,他会跳出市场来克服内心的挣扎。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John出生贫寒,父亲在他4岁离开他,18岁才再见面。他从小打两份工,非常节约,任何时候都会把工资50%储蓄起来,而且永远不会动用储蓄。他和妻子结婚时,把多余的礼品卖给了商店,虽然妻子也很简朴,可是他说他这样做,妻子还是显得很不高兴。Warren虽然也很节约,可是他出生比较好,条件不错,所以他年轻时生活比较舒适。这两个人都显示了节约和储蓄,作为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一个投资者的成绩是多么重要。因为节约,所以John对于股票价格极度敏感,对于高PE显示了他的厌恶。而Warren Buffett也是如此,看看他1958年买的房子,和破烂的本田汽车,就可以明白这个可以捐出600亿美元的人是何等的伟大了。同样伟大的当然是这两人的妻子,想想格雷厄姆的前两任妻子给他的煎熬,就可以理解为何他对于女人后来是很怀疑和不信任的,这也造成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失败。
全书后半部基本是非常琐碎和具体的三十年操盘记录,虽然我期望可以从中挖出点什么,不过感觉他的分析也比较随意。我有点怀疑John Neff的成功其实完全来自于低PE和高分红率,加上对市场的耐心。而不是来自于他特别精准的眼光或者其他超人天赋。
正如他说的,成功来源于节约朴素的天性,和低PE投资的优势。
这本John Neff的书比较薄,我却看的比较仔细,按照我的习惯,我看书是从序开始看,包括目录,后记,全部看完的。因为这书内容比较吸引我,所以阅读就比较仔细,速度就慢了。比起那种当故事书一样翻翻,我看了超过3小时了,才看了120页。比较重要的内容都划线,然后有想法的就在书旁白部分写上。这样的习惯,可以保证我以后重新看这书时,很快就可以找到我要的内容。另外,本人思想留下了记录,那样可以在以后检视自己的思路。
如果只要看本书的中心思想,那么在序里面就已经完全写完了,不过就是几句话,概括了John Neff在华尔街31年的投资生涯的成绩。他是Peter Lynch前,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是个充满激情的工作狂,叫嚣着“10年10倍”的口号,完成了13年29倍的神奇成绩。John Neff是一个喜欢逛廉价地下市场的讨价狂人,满口只有一个词:Cheap。他追求便宜,便宜,还是便宜的股票(不是价格,是PE低),虽然31年55倍的成绩,比起Lynch差太远了,比起巴菲特也是输了很多,可是,他的投资方式在三人中,是风险最低的一个。
让我来梳理一下思路:
格雷厄姆取得了大概17%的成绩,他的特点是便宜,跌破净资产的股票。他的安全边际思想成就了巴菲特这个神话。
John Neff严重的受了Ben的影响,另外,他也可以算是一个逆向投资者,再另外,他个人归纳自己是一个“低PE投资者”。他追求的股票是慢速成长股,7%的成长率,3%的分红,5的PE。比起Ben,他的成绩稍差:31年13.5%,22年战胜市场。
华伦巴菲特是集大成者,作为Ben的嫡传弟子,显然华尔街教父的思想影响对他比对John那种间接影响要深刻很多。不过Warren E. Buffett也接受了30%的费雪的思想(来自于他的伙伴芒格)。比起上面两人,Warren愿意付出比较高的PE,同时他也比上面两人更加厌恶风险。他远离风险的方法除了安全边际(其实就是低价买入),就是长期持有不卖出。要知道,美国有20%的资本利得税!这点上他节约了多少交易成本啊。45年复合21%,只有6次输市场,2次亏损。(神啊!)他的策略是寻找可以永久持有的成长股。
比较起来,John Neff的平均持有时间是2-3年,而Warren轻易超过15年。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Intel的股票(Warren我想从来不会买这个股票)。John在1988年10美元买入,1989年18美元卖出。可是,1994他57美元再买入,因为那时候PE只有8。
当然1年80%的收益很了不起,可是别忘记1989-1994年,5年3倍,也是24.5%的回报率啊。加上他卖出的税收问题,其实John如果在PE上给高速成长股多一点耐心,那么他的综合回报率也许就会比现在要高些。一般来说,John在PE15-20的情况下就会考虑卖出了,而Warren一个例子是可口可乐在本世纪初PE80时,还是没有卖。很恐怖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极端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他有9%的可乐股份,是最大股东,抛售会引起波动;第二是资本利得税太高,抛售意味着20%的税收)。可乐是一个标准巴菲特股,18PE买入,连续10年15%的成长率。John Neff不太喜欢PE高于10的股票。
Lynch比起上面几个简直是多动症患儿,这个随时保持1400只股票的神人,持股时间3个月到几年不等。基本上美国市场他没有买过的股票是很少的。不过多动症患儿的成绩也是最亮丽的,13年复合收益29%。他的策略是寻找PEG《1的高速成长股。他显然喜欢PE20的20%成长股,多于PE10的10%成长股。
显然Lynch的成绩最吸引人,但是巴菲特成绩最困难。我觉得在中国最理想的投资方式是介于这两人之间,因为中国市场没有资本利得税,同时波动和成长性比较高。
John的方法,很适合股市上保守理财的人,因为低PE的成长股基本不会亏损。这是最靠谱的,又能战胜大盘的一种选股方式。
格雷厄姆的选股比较教条,市场上破净的公司不是很多,所以选择面比较窄。另外其实他是个套利大师,他有时候也做些很有风险的事情,例如借贷买入,和沽空股票。这两者曾经让他差点自杀了。巴菲特吸取他教训,就算买卖期权,他也只做认购的(因为他觉得那个价格可以买入)。
就如John Neff不停的说:温莎的策略很简单,选择股票是我们投资中最简单的一步,而和市场逆着干,坚持很久一直到获胜才卖出,才是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几乎所有价值投资者都是逆向投资者,而且往往是左侧买入者,他们必须要忍受市场和自己观点的长期的不一致带来的内心煎熬。只有精神力量强大,非常有耐心的人才能获胜。John Neff是个天生的叛逆者,他妈妈说他从小“就算是和路标也会争论”。而巴菲特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哲学家,他会跳出市场来克服内心的挣扎。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John出生贫寒,父亲在他4岁离开他,18岁才再见面。他从小打两份工,非常节约,任何时候都会把工资50%储蓄起来,而且永远不会动用储蓄。他和妻子结婚时,把多余的礼品卖给了商店,虽然妻子也很简朴,可是他说他这样做,妻子还是显得很不高兴。Warren虽然也很节约,可是他出生比较好,条件不错,所以他年轻时生活比较舒适。这两个人都显示了节约和储蓄,作为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一个投资者的成绩是多么重要。因为节约,所以John对于股票价格极度敏感,对于高PE显示了他的厌恶。而Warren Buffett也是如此,看看他1958年买的房子,和破烂的本田汽车,就可以明白这个可以捐出600亿美元的人是何等的伟大了。同样伟大的当然是这两人的妻子,想想格雷厄姆的前两任妻子给他的煎熬,就可以理解为何他对于女人后来是很怀疑和不信任的,这也造成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失败。
全书后半部基本是非常琐碎和具体的三十年操盘记录,虽然我期望可以从中挖出点什么,不过感觉他的分析也比较随意。我有点怀疑John Neff的成功其实完全来自于低PE和高分红率,加上对市场的耐心。而不是来自于他特别精准的眼光或者其他超人天赋。
正如他说的,成功来源于节约朴素的天性,和低PE投资的优势。
后一篇:再来一些魔道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