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则关于投资基金的新闻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一则是来自《理财周报》的报道:《基金诞生八年累计亏万亿》。根据这篇报道,从2001年-2008年9月末,基金业累计投资亏损高达9625.23亿元。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八年间,基金的投资并没有创造财富,相反吞噬了近万亿元的财富,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另一则来自11月13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篇题为《中国成裁员潮避风港
基金公司华尔街揽才》的报道里,不仅华夏基金公司赴美招揽人才,南方基金公司对吸纳海外人才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而博时基金在此次金融风暴之前就已经把招聘海外人才作为人才战略。而据此前有关媒体的报道,上海市金融工委以及北京、深圳等地的相关人事部门,都准备或已经在组织辖区内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去挖华尔街的人才“墙角”。
这是两篇相互独立的报道,不过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却构成了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着基金业近万亿元的损失,所以这才需要到华尔街或者其他的国家与地区去引进人才。然而,华尔街人才是否真的就能够拯救中国投资基金的命运呢?情况恐怕并不乐观。
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其实是对华尔街人才的一个讽刺。华尔街是世界上金融人才最多的地方,但就是在华尔街,却发生了足以令世界经济崩溃的金融危机。不仅美国的经济受到打击,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受到伤害,甚至就连中国的经济也受其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认为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由这些华尔街人才引起的,但这些华尔街人才没有很好地抑制与化解这场金融危机却是事实。因此,他们至少也是败军之将。
其实也不只是华尔街的人才如此,就是在其他的地方,这些外国专家也在书写着失败的教训。如中国平安的首席投资官、澳大利亚籍的投资专家约翰.皮尔斯,去年入主中国平安,在其任期内,中国平安决策买入了初始投资金额约238亿元的1.21亿股富通股票,结果中国平安在富通集团股票上几乎全军覆没。因此,华尔街人才或者国外的投资专家是否真的能够拯救国内的投资基金业,恐怕还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复。
当然,上面的失败都只是发生在国外,或者说是对外投资的失败。但在国内投资方面,这些华尔街人才恐怕更难施展拳脚。他们能不能适应中国基金公司的管理体制,他们的投资风格能不能适应中国的投资环境,这些都是实际问题。而且投资基金之所以走向失败,虽然有基金公司主观上的原因,但实际上现行的基金制度与股市环境早就决定了基金公司的命运。比如基金公司旱涝保收,无需对投资亏损负责;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少于60%,这就使得熊市里基金投资很被动,难逃套牢的命运。比如投资基金还要参与“维稳”,甚至还要承担其他一些与投资无关的使命。又如,上市公司的质量低,能满足价值投资要求的上市公司太少,加上不合理的新股发行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发行价、二级市场股价的高企,这就决定了投资基金必须用更高的价格来买进股票。比如1.27港元在香港发行的中石油,在A股市场要发行16.70元。而这种制度性的弊端显然是华尔街人才们所不能改变的。
因此,笔者认为,投资基金的希望在于包括基金管理制度在内的股市制度的完善,在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至于华尔街人才至多也就是在中国基金业界掀起朵朵浪花而已,不可能改变中国基金业的命运。
http://paper.cs.com.cn/html/2008-11/24/content_1979082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