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4
新京报
根据发审委安排,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将于2008年6月5日召开2008年第78次发审委工作会议,审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事宜。
发审委审核企业发行事宜,这实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第78次发审委工作会议”这一称呼的本身也表明了这一点,它表明发审委工作会议召开次数之多,之频繁。
不过,这一次的发审委工作会议却明显引人注目。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建筑此次申请发行的A股规模为“不超过120亿股”,融资规模预计达到426亿元人民币,很显然这是一只大盘股的发行,而在此前的四个月时间内,大盘股IPO几乎绝迹,因此,中国建筑的上会,意味着大盘股发行在沉寂四个月后又重新开启,这对于当前的股市来说,或将构成一种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又是一家“特批公司”,这也意味着,中国建筑的过会毫无悬念可言,上会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应该说,“特批公司”的发股上市,是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5月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九条中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这就意味着那些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公司,在获得国务院特批的情况下,是可以申请发行股份的。这也就是一些公司申请特批的根据所在。如此次申请发行的中国建筑,成立时间为2007年12月10日,距今尚不足6个月。其之所以能够申请发行,当然是因为“特批”的结果。
对于一些重要的企业,通过申请“特批”上市,这是股市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只要把“特批公司”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之内,“特批公司”的存在还是不难理解的。不过,让“特批公司”上会接受发审委的审核,纯粹只是一种“走过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虽然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特批”主要是针对公司成立的时间而言的,发审委有必要对发行人的其他方面把关,但实际上,这个“特批”,基本上就是给了发行人一把“尚方宝剑”,所到之处,各路诸豪都一路放行。这既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看看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特批公司,哪一家不是一路绿灯放行?如今迎来了中国建筑,发审委又如何敢说个“不”字?
而且,作为特批公司来说,许多公司本来也就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公司。如中国中铁吧,A股发行之时就招来包装上市的质疑。而这一次的中国建筑,同样面临着每股净资产0.71
元的问题,面临着资本公积-57.72
亿元的问题,以及资产负债率高达84.3%的问题。如果是一家已上市的公司,该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ST公司,根本就没有再融资的资格。但如今,就是这种财务状况的公司特批发股来了,作为发审委来说,根本就把不了这个关。进一步讲,即便是发审委想把关,但象中国建筑这样的公司,成立时间甚至不足6个月,又哪来真实的财务数据?相关的财务数据,不都是模拟的财务数据吗?这对于发审委来说,也确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言。这又如何能替特批公司的质量把关呢?如此一来,特批公司的发行上市,又何须走上会这样一个过场呢?既不能替特批公司把关质量,又不能承担特批公司发股上市的各种责任,那么这特批公司上会走过场的意义何在呢?这个过场不走也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