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说印花税单边征收于后市无益?

(2007-07-20 10:35:36)
 

             
    日前在网络上看到一家媒体记者所写的《印花税单边征收于后市无益》一文,令笔者如同吃下苍蝇一般难受,不吐不快。

    应该说,5月30日印花税上调政策带给股市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写作《于后市无益》一文的作者没有眼疾的话,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也正是如此,所以,这才有了吴晓求等经济学家日前提出建议,建议实行“印花税单边征收”,并认为此举“可以恢复市场的信心”。

    要说吴晓求的建议有多么新鲜,笔者倒是不敢认同。至少在此之前,笔者本人就多次提出要“叫停印花税上调”,“把高企的印花税降下来”,“对印花税实行单边征收”等。但尽管如此,笔者对吴晓求再次提出对“印花税单边征收”的建议还是表示赞成的。因为笔者以为,类似于印花税减征或单边征收这类建议,是建议的人越多越好,支持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如此,建议被管理层采纳的可能性才会越大。所以,哪怕就是最早提出这类建议的人,笔者相信也不会申请专利,也不会介意笔者拾人牙慧,更不会介意吴晓求这样的经济学家对建议的重复。更何况是在印花税上调后第一个月,也即6月份的印花税收入数据出台之后,是在7月30日即将到来,印花税上调政策即将期满2个月的时候,因此,再次提出印花税单边征收的建议来,笔者以为是非常合适的。至于建议本身是否新鲜,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只要能反映广大投资者的心声就行。

    但令笔者大为不解的是,写作《于后市无益》一文的记者不仅给吴晓求提出的“印花税单边征收”的建议作了一个“并非新鲜出炉”的定性,而且还认为:“单边征收”恐怕将好心办坏事,无益于A股市场的长远牛市格局。因为该记者主观臆断地认为“更多理性的投资者是认同政府调控印花税的行为的”。同时错误地认为,提出印花税单边征收建议,是因为一些投资者面对A股不足两个月的调整“心急”了、“已经坐不住了”,期待新一轮的行情快快到来,而“印花税单边征收”则成为他们期盼的催化剂。也正因如此,该记者振振有词地表示:股市不是赌场,长期投资长期持有应是基本的理念。基于此,不期盼“印花税单边征收”,而是将信心和希望寄托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上,这才是一个成熟投资者应有的思路。
 
    到底有多少投资者是认同5月30日的印花税上调的?笔者没有调查,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发言权。但就笔者个人而论,笔者自认为是理性的投资者,因为笔者的投资多以中长线为主。但笔者对印花税上调是持坚决的反对意见的。而所谓的认同者,依笔者的猜想,当是不进行股票买卖的旁观者了。至于《于后市无益》一文把单边征收印花税的建议,仅仅只是局限于目前股市的调整,这只能说明该记者的短视,说明该记者的鼠目寸光。而“印花税单边征收”与长期投资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并非是矛盾的事情,该记者为何要将二者对立起来?难道国外一些免征印花税或单边征收印花税的股市里,就没有长期投资了?进一步说,不期盼“印花税单边征收”,而是将信心和希望寄托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上,难道这就是一个投资者成熟的标志?所以,《于后市无益》一文除了暴露出写作该文的记者的无知外,剩下的大概也就是混淆是非了。

    笔者以为,实行印花税的单边征收或降低印花税的征收标准是明显有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的。第一,可以减轻对股市资金的抽血作用,维持股市的资金供给。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印花税收入达到318亿元,超过此前5个月总和,为去年同期的13.3倍。其中印花税上调带来的增收达到212亿元。按此推算,每年印花税从股市里抽走的资金将达到3816亿元,加上并不低于印花税的交易费用开支,以及2000亿以上的融资,那么,要不了两、三年的时间,股市的资金就会被抽洗一空。这种做法能有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吗?相反如果改变这种做法,降低交易成本,这才能求得股市的长治久安。

    第二,有利于增加股市的投资价值。有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沪深上市公司的全部净利润金额为3890亿元。而如果按今年6月份的印花税收入推算,股市一年收取的印花税就将达到3816亿元。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一年的全部净利润刚刚只够交印花税的,再算上其他交易费用的话,那么,投资者在股市里投资,其收益只能是负数。而这样的股市有什么投资价值可言呢?因此,要提高股市的投资价值,也必须把印花税降下来。

   http://web5.jrj.com.cn/news/2007-07-19/00000244443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