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价权之争是假 定价机制不成熟是真

(2007-01-25 08:13:25)

                  

    最近几年,A股市场一直存在着一个定价权得失之争的问题。而随着去年以来A股股指的大幅走高,尤其是A股市场上以工行、中行为代表的两地上市的A股股票价格全面超过H股市场,于是,在一些争论者的眼里,A股市场似乎又夺回了定价权。其中最令“夺回定价权”论者所津津乐道是,中国人寿以18.88元/股的价格发行A股,这一发行价格为三年前中国人寿H股发行价的近5倍;而且中国人寿上市后的股价更是高高在上,对H股的溢价甚至达到了90%以上,堪称是A股市场定价权回归的最有力证明。

    笔者是很怀疑定价权争夺的说法的,一个市场的定价权只能是由这个市场说了算,A股市场的定价权也只能是在A股市场的手上。至于A股市场定出来的价格是否合理,则与A股市场自身成熟与否有关,或者说是A股市场定价机制上的问题,而不存在A股市场定价权丧失的问题。如果说,A股市场与H股市场之间真的存在定价权争夺问题的话,那么,象中国人寿A股这种较H股的高溢价发行,不仅不是A股市场定价权回归的表现,相反正是A股市场定价权丧失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说中国人寿A股的高溢价发行是A股市场定价权丧失的表现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是从中国人寿A股发行价格的形成来看,明显是受到了H股市场价格的影响,可以说是H股市场挤压的结果。本来,中国人寿H股自三年前上市以来,在香港市场总体上是不显山、不露水。然而,去年在中国人寿回归A股市场的预期下,其H股股价大发神威,一路拔高。最后终于将中国人寿A股的发行价挤到了18.88元的高位上,仅发行市盈率就达到了97.8倍,创下A股市场新股首发的最高纪录。如果说张艺谋的“挤乳”只是让女演员们难受一时的话,那么,H股的“挤价”将是中国人寿A股股东一辈子的痛!

    另一方面从中国人寿A股的高价发行来看,受益者显然是H股股东而并非是A股股东。三年前,H股股东将中国人寿H股的发行价压得低低,仅为3.59港元;三年后,中国人寿A股发行之时,H股股东又拉抬H股来挤压A股定价,将A股的发行价挤到18.88元的高位上,如此一来,H股股东不仅可以承受最小的投资风险,而且其投资收益也将数倍于A股股东。不仅如此,H股股东通过挤压A股的发行价,还可以迫使A股股东拿出更多的资金出来垫厚中国人寿的每股净资产值,从而转化为H股股东的权益增加。因此,所谓的定价权回归实际上是H股市场对A股市场的一个大忽悠。如果真有定价权争夺,那定价权显然是掌握在H股市场的手上。

    但这显然又与事实不符。因为中国人寿A股的发行价毕竟是经过A股市场之手确定下来的,尽管这只A股市场之手有点形同虚设,但这更多的是市场的定价机制问题,而不涉及到定价权本身的得失。就象人有幼稚的与成熟的区别一样,我们只能认为A股市场的定价权是幼稚的,但却不能认为是定价权丧失了。实际上这正是定价机制不成熟的表现,而这种定价机制的不成熟显然又是由A股市场的不成熟所决定了的。

    造成A股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不成熟的制度所决定的。比如股权分置,虽然目前已经经过了股改,股权分置问题表面上得以解决,但实际上大股东的股份仍然处于锁定状态,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仍然只是一小部分的可流通股份。而这一小部分流通的股份不可能真正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实际股价水平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可流通股份价格的高估。同时正是由于目前上市流通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上市公司股份,这就人为地减少了股票的供应量,从而增加了股票炒作的投机性,并使得投机成为中国股市最主要的特征。象中国人寿A股的高溢价发行,就是这种投机性的最好表现,只要投资者今天能赚到钱,中国人寿发行价再高投资者也会申购,至于自己赚钱了之后股市里会发生什么,那就谁也不会来考虑了。而正是由于A股市场的这种不成熟,这就给了H股市场以可趁之机,趁机“挤价”,迫使A股高价发行。实际上如果A股市场成熟的话,投资者根本就不会接受过高的溢价发行,H股市场再如何“挤价”那也是白搭。

 http://www.cet.com.cn/20070124/SHELUN/20070124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