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的丰富在世界上是数一的,同样一件事情,你既可以用褒义,也可以用贬义。而中国的文字工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在世界上同样也是一流的,“嘴巴两块皮,说得去说得回”。比如说,股市里的“庄家”吧,本来“庄家”就是市场上股价操纵者的代名词,可在新疆德隆强盛的那几年里,为了把新疆德隆与其他的庄家区别开来,媒体方面硬是把庄家分成了“恶庄”与“善庄”,并把新疆德隆归属于“善庄”之列。虽然德隆控盘下的“三驾马车”人为操纵迹象明显,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新疆德隆入主“三驾马车”带来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根本好转,中小投资者也因此而受益,所以新疆德隆是“善庄”。如今,随着新疆德隆的事发,再回首当时的“恶庄”与“善庄”,投资者不觉得暗自发笑:这“恶庄”固然是恶,但“善庄”却是一点也不善。伴随着德隆的倒掉,“三驾马车”也成了三颗炸弹,炸得那些持有“三驾马车”的投资者人仰马翻。可见,不论是“善庄”也好,是“恶庄”也罢,只要是庄家,最终难免都是要害人的。
时下的股市里又有一种类似于“善庄”一样的诱人说法,那就是“理性泡沫”。对于泡沫,国人并不陌生,不论是肥皂泡,还是股市里的泡沫,也不论那泡沫是多么地美丽或者丑陋,但是泡沫总归是要破灭的。然而,为了表明眼下股市里某些泡沫不同于以往股市里的泡沫,为此,有人制造了“理性泡沫”这个概念,让笔者大开了一回眼界,原来这泡沫也有理性与不理性的区别呢!于是笔者进一步联想,说不定哪一天这泡沫也要分出男女来,分为“GG泡沫”与“MM泡沫”呢!
当然,之所以要制造出这么个“理性泡沫”的概念来,大凡有一定智商的投资者都不难理解这其中的“用心良苦”。因为这个所谓的“理性泡沫”实际上是一种特指,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股市泡沫有所不同,而是特指股市里那些被称为是大盘蓝筹股所产生的泡沫。自去年下半年来,在“价值投资”、“价值重估”、“中国溢价”等名义之下,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工行、中行、中石化、招行、万科A、宝钢等一批大盘蓝筹股进行了大幅的炒作。而正是这种对大盘蓝筹股的大幅炒作,不仅炒得大盘指数疯狂上涨,导致股市“二八现象”的出现,使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而且,这种对大盘蓝筹股的疯狂炒作也使得部分个股脱离了其业绩的支撑,从而出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泡沫”。如工行,2006年的每股收益预计为0.14元,可不久前其股价甚至炒高到6.79元,市盈率超过了48倍,为国外同行业股票20倍左右市盈率的2倍多。又如,中国人寿,其发行价的市盈率就达到了近百倍,1月9日上市的价格更是达到了200倍左右的市盈率,完全成为一个“泡沫人”。但由于这些大盘蓝筹股大量地持有在投资基金等所谓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机构投资者手上,因此,为了表明这些机构投资者对大盘蓝筹股的炒作还是“理性的”,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投机炒作行为,于是,一些文字游戏的玩弄者们就给这些大盘蓝筹股所出现的泡沫起下了这么个美丽动人的名字:“理性泡沫”。一方面是为机构投资者的炒作行为辩护,以逃避市场的泡沫指责,甚至逃避可能出现的管理层的监管;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些股票的进一步炒作;此外也是为了吸引场外的资金能够进一步跟进到这里股票中来。所以,透过这个“理性泡沫”,人们不难看到某些机构投资者遥控舆论宣传的能力。
但泡沫终归是泡沫,不论是叫“理性泡沫”也好,或者叫“MM泡沫”也罢,是泡沫就会有破灭的时候。别以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换了一套漂亮的马甲,那泡沫就变成果实了,实际上,那泡沫仍然还是泡沫,就像肥皂泡,2001年以前的股市泡沫一样,早晚还会有破灭的那一样。其实,随着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的不断炒作,这种所谓的“理性泡沫”破灭的日子也正在一步步临近。如工行、中行进入新年后所进行的“跳台跳水”,三个交易日股价就大幅下跌了22.23%和19.10%,让投资者领略了一回“理性泡沫”所带来的风险,而一旦这种“理性泡沫”全面破灭,那么这种风险将会更大。因此,就算你是一个善于在泡沫里游泳的高手,对于这种“理性泡沫”同样也需要多加防范,以免这种“理性泡沫”破灭了,还留下裸泳的你连同贝壳一道搁浅在退潮后的海滩上。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1-10/00000190948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