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舍本逐末 -- 《Angels & Demons》

(2009-05-16 19:16:45)
标签:

电影

影评

天使与魔鬼

汤姆汉克斯

丹布朗

梵蒂冈

达芬奇密码

娱乐

分类: 影评

一说起“天使与魔鬼”,人们很容易想到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同时住着天使与魔鬼”。所以我很欣赏电影剧组找到了下面这尊雕像来反映这句话:

        舍本逐末 <wbr>-- <wbr>《Angels <wbr>& <wbr>Demons》

但当我看到Tom Hanks坐上了“梵蒂冈的直升机”的时候,我的一颗心开始往下沉 -- 导演开始大刀阔斧地砍削原著中的重要情节了。

 

原著的长度跟《达芬奇密码》其实差不多,而细节描写也不少。如果仅仅是为了控制片长(最后的上映版大概2小时15分钟),我宁可导演删掉一些纯为读者的猎奇心态抑或者是作者Dan Brown为了卖弄他渊博的知识(正如主角Robert Landon一样)而刻画得细致入微的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小细节。但Ron Howard却反其道而行之,删掉了在我看来极为重要的几个大情节,从而把原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father and son”,破坏殆尽。

原著的主角其实是教皇侍从:整个阴谋由他设计,直到最后几分钟,剧情都完全由他来主导。而更重要的是,凡是读过原著的人,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他有反感,尽管他是真正的头号反派。其实这也是Dan Brown的小说的一个特色:大反派的行为总是有着自己的理由,而且他们本身自始至终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Ewan McGregor亦正亦邪的气质和迷死人不偿命的书卷气本来诠释这个角色是极好的,可惜导演删掉了对他最重要的一段情节--最后发现前教皇和自己的真正关系。结果侍从官对前教皇的一声“father”流于表面,缺乏戏剧中那种终极的震撼力。而他最后的自杀,也变成了完全的畏罪,而不是像原著中一样,兼有愧疚、殉道、解脱等多重涵义了。我对原著的理解是,侍从官杀死前教皇,是出于对与自己情同父子的长者的敬仰以及随之而来的愤怒--当你最敬爱的人犯下了你最不能原谅的错误,你会怎么做?他选择了“制止”其错误,“帮助”其赎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但尽管他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始终还是有一种负罪感,这从他看到前教皇的尸体时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到了最后,当他终于知道了全部的真相,选择自焚,其实是一种犯了错的孩子希望依偎在父亲的膝下求得谅解的心态。然而在电影中,我们无缘看到这一切。

我所能想象到的导演要删掉这些情节的真正理由是现实中的梵蒂冈的反对(真奇怪他们倒没有反对耶稣有孩子这一点)。就像伽利略迫于梵蒂冈的压力而写了本支持日心说的书(即电影中提到的“D-II”),Dan Brown恐怕也是在《天使与魔鬼》之后受到了压力而刻意在《达芬奇密码》中淡化了梵蒂冈的反面形象,最后彻底放弃了宗教题材而转向了高科技犯罪(《数字城堡》)。本片的导演所牺牲的,是全世界的电影导演梦寐以求的五十年才有一次的机遇--自今而往,必将有导演重拍一部更符合原著精神的《天使与魔鬼》,希望我还能看得到。

 

另一段被导演“牺牲”的亲子关系是Vittoria和她的养父(片中改成了她的“合作者”Silvano)以及欧核中心的主任(片中这个人物完全消失,只是被科学家们提了一句)。缺少了“为父复仇”的感情,Vittoria变成了一个纯粹只是为了忠于职守的科学家,比《达芬奇密码》中的Audrian Toutou还不如。而主任的角色被“揉”进了瑞士卫队司令官的角色中,严重降低了情节的可信程度--当司令官知道是侍从官在背后主导一切的时候,居然单人匹马去跟他对质,简直幼稚到了可笑的地步。

 

其他方面,Tom Hanks总算换了个“正常”的发型,但风头完全被Ewan McGregor所掩--人家连神父的长袍都能穿得那么时尚!

    舍本逐末 <wbr>-- <wbr>《Angels <wbr>& <wbr>Demons》

罗马的外景加上在美国搭的“梵蒂冈”(最终梵蒂冈也没有允许摄制组进入)也算是美仑美奂,配乐、剪辑也很贴切。特效中最重要的一场,反物质在夜空中湮灭的过程,虽然符合科学描述,但显然不太符合大多数对理论物理没什么概念的观众的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