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捐款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震灾过后,除了救灾,另一个众人瞩目的焦点就是赈灾了。“今天你捐了吗?”已经成为全中国,甚至可能是整个华人圈的流行语。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某某名人捐了多少,某某富豪捐了多少,以及,某某大公司捐了多少。
最近几天,关于某些大公司捐款数目与公司收益不成比例的消息时有所闻,房地产企业更是被点名批判。那么,“大公司”究竟该捐多少钱呢?在我看来,影响一个公司捐款额的客观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
1. 捐款的对象是否有助于公司的业务开展:公司的客户/潜在客户所在地区/团体,公司有分公司进驻的地区,公司有大量员工从属的团体,这些都是有助于增加捐款额的因素,反过来,如果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话,捐款也就只是“意思意思”了。比如我所在的是一间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总部对于此次地震只捐了5万美元,可能还不如一些国内的中等企业主个人的捐款,但其位于中国的分公司则是对员工捐款采取1对1捐助的方式,基本上跟“行情”持平。
2.
公司受到的一些法律规章的制约:有些法律规章规定某些公司对某些对象的捐助不能超过某个上限,以防止变相贿赂、幕后交易等等弊端。再拿我所在的公司做例子,它在美国的总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所以捐款不是以公司的名义,而是以公司的基金会的名义捐出,数额也不会很大;但在其他国家的分公司不受此条例限制,所以可以多捐。
3.
捐款与税款的关系:在很多国家(我想也包括中国)慈善捐款都是可以免税的,也就是说,捐款额可以从当年的应缴税财政收入中扣除,这样公司要交的税款就可以减少。在公司税高的国家,尤其是一些采取“等级交税”的国家,捐个几百万就能让公司年收入降一级,这样少交的税金可能都有几百万。一般的会计师都能算出这个“阈值”来,从而建议公司应该捐多少钱。算盘打得精的公司,捐的款其实是本来应该上缴的税款,对于自己的税后盈利丝毫没有影响。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包括人为的、主观的因素,比如公司管理层的政治/宗教倾向等等,就不一一分析了。
在这些因素起作用的同时,公司跟所谓的“最佳捐款额”相比,捐多捐少,就是公司的自由了;而老百姓看一个公司,很自然的就是看平常这个公司排场摆多大(比如广告做多大),想一想它有多少斤两,关键时刻又是什么态度。人人心里有杆秤,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