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编手记:改不了的“贱骨头”

(2006-04-12 00:10:41)
分类: 老编手记

老编手记:改不了的“贱骨头”

点击图片,在线阅读或评论
 
  编辑部有个传统,哪位编辑编的什么书出版了,样书一到,一定要送编辑部每人一本。刚到编辑部那会儿,听人说谁谁因新书出版没送谁谁,谁谁不高兴了,还撰文在媒体上大讲特讲,所谓文人的德行吧。这类事儿听着新鲜,是否戏说不得而知,不过工作之余闲聊,想象那场面还真挺好玩儿,成人之间,怎么整得跟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没玩儿上小朋友的玩具生气了,记在心里,以后再见小朋友连话也不说了,两眼圆瞪,多么深仇大恨似的。
  由于有这个不知是否真实的典故在先,为了防止“深仇大恨”,我后来编书出书,样书送得都比较主动。其实话说回来,我也喜欢送样书,特别是一本自己辛辛苦苦编辑的书出版,跟自己孩子似的,那还不显摆显摆?!
  2000年,我编的《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丁子江著)出版了,由于内容比较有意思且深刻,想一些同事和朋友可能会喜欢,样书一送便不可止,并且一送还成了“贱骨头”。“贱骨头”一词是从书界几位臭味相投的朋友那里学来的,朋友们一聚在一起,三句话没过,就成了“贱骨头”,讨论的话题自然也就围绕“今天你贱骨头了没”而展开。这有点儿黑话味道,不明所以的人听了容易产生歧议,所以我喜欢在其前加定语“革命”二字。对此一位朋友的解释颇有些专业辞书编辑水准:“革命的贱骨头”,即身在某个领域,不为某个领域的金钱所利诱,只因货色上乘,即不遗余力、随时随地、毫不厌烦地向各方人士推荐。
  我的做“革命的贱骨头”的结果是很快贱(荐)成了“专家”,同事或朋友扎堆儿谈论这本书或者相关话题,不明白了,如果我在场,定会有人矛头向我,呶呶,专家在这儿呢,不明白问问专家。一旁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我便立马来劲,两眼放光地一通开讲,讲这本书,还捎带讲其他一些相关的事儿:所编的其他相关主题的书、我在美国时之所见所闻、编书时所做的一些采访……感觉真跟“专家”似的。想想,我那时的样子被称为“专家”必是戏称,如果一定要有个形象的比喻,“祥林嫂”还差不多,恕叨个没完,无外“我家阿毛会剥豆”之类。(我的一次“祥林嫂”状态见《老编手记:孩子,我对不起你!》
  一般来讲,由于编辑工作的阶段性,一本书编辑完成出版,从书里跳出来,调整好情绪,我是能够很快进入到下一本书的工作状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读书快,忘得也快。但或许由于包括《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在内的“海外漂泊者·精彩阅读”系列丛书的编辑,这一次,我的一种编辑状态的转换竟持续了很多年,不但为一书“犯贱”不止,还为其他一些相关题材的书“犯贱”有加,从闲聊话题,到相关题材选题编辑、书摘或连载、广播电台专访,甚至打官司等等,好一阵忙乎,还闹出过不少段子。
  比如某日,一位老编辑突然跑到我的办公室里很表情严肃地说,小郝(我们单位平均年龄偏大,四十多岁,所以是时我有幸成了小字辈),我得找你好好聊聊,如果你有时间的话。那情景让人感觉必是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我于是忙停下手里的活儿不住地点头,行行,有时间,啥事儿?请讲。老编辑坐定,点燃烟,深吸一口再吐出,清烟缭绕时,开始和我交流,我女儿明年要高考了,本来我是想送她出国留学的,但看了你送我的《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和《美国之劫》(研究和分析在美华人因文化差弃而产生的法律困惑,或犯法,或受害于法)等后,我犹豫了,不知道还要不要送她出去了。美国到底怎么样?你一定得客观地讲一讲。
  那是2001年秋,我刚从美国回来不久,“911”还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再加上编辑东西方文化方面的书多年,我的根深地固的思想是美国并非天堂,所以我之一番对同事的解答可想而知。当时都说了什么原话已忘记,但最终话题落脚点记得很清楚:首先,如果他送女儿出国,他女儿对于国外是否足够认识?其次,他女儿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怎样?第三,他女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第四,他女儿出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然后自然转到《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和《美国之劫》中提及的一些实例和分析上,诸如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美国人喜欢什么样的中国人,什么样的美国人喜欢找中国人,中国人在美国的地位,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中国人在美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理念有什么不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麻烦,中国人和美国人之这观那观之比较等等等等,头头是道,很排疑解惑的样子,再加上我这个人给人一种天生的诚信力,最终结果当然是:同事退缩了,他女儿最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了出国机会。而关于这件事儿,后来我是有些后悔的,我的话虽然发自内心,但我的观点终是我的观点,怎么可以替代他人?更何况没有亲见那女孩儿,不了解她的情况,怎么就平白搅黄了或许在她出国可能是绝好的前程?
  唉,这大概就是我吧,当感觉一本书有价值而编得投入时,身心沉浸其中,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超级“犯贱”(推荐)肯定少不了,更何况恰在编书时又耳闻目睹那么多真实,那么多父母为让自己的孩子圆出国梦不惜倾其所有,我的朋友为送孩子出国留学甚至一夜之间白了头,却不管他们的被送出去的孩子是不是自己愿意出去或者出去了是不是适应,怎不让我一根筋上来,觉得自己像个圣人,有责任和义务“为革命犯贱到底”?!
  说来可能有人不信,我的“犯贱”与众不同,在向媒体介绍一本书并希望他们在宣传上给予支持的时候,竟推荐得如同报选题一般:当国人一门心思、倾其所有欲圆出国梦的时候,作为媒体,应该怎样客观地去引导;国内媒体怎样的一种报喜不报忧,以至于造成怎样的误导;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人以怎样的警示;媒体应该有责任怎样引导,如做怎样一个专题、采用怎样一种形式,新闻?书评?书讯?书摘?人物专访?专题讨论?等等等等。
  我的那副鬼样子就不用多说了吧!无怪一天一位关系不错的朋友突然跑我这儿来哈哈大笑着说,有人打听你呢,问你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真不明白还是傻得可爱,让人家媒体做宣传怎么给人家推荐起选题来了?现在哪儿还有这样的,不给钱人家做就不错了……
  这也算个段子吧,关于我的。不过,虽然听朋友如此转述挺让人脸红,我的这个“犯贱”毛病却终未能改,我依然不识实务地“犯贱”着,“犯贱”得好像“报选题”,末了还忘不了恕叨,选题有多种,或为兴趣,或为工作,或为效益,书送给你,多提意见,做不做,你自己决定,连载记着给作者稿费,评论也记着给作者稿费……这什么事儿啊,有时候想想,就觉好笑,但到具体事儿时仍那样一副臭德行。
  今天又开始恕叨,了解我的朋友一定听出了弦外之音,我又要“犯贱”了。是的,今年1月全国春季图书订货会时,我编的《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再版,新浪读书频道编辑在我们社的展位上见到这本书,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点名要书,说要连载。这是好事儿,求之不得。于是一通忙活,重新查找该书档案,重新整理电子文本,上月末终于有了结果,新浪读书频道的编辑通知书已上线连载。“贱”不是好“犯”的,“犯贱”也得分时候,此时不“犯贱”更待何时?新浪都“贱”了,“贱”吧!
 
相关背景资料:
 
相关作者博客:
(1)丁子江:著有《美国之劫——华人与美国法律的真实较量》、《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经济大逃亡》、《思想者文丛:思贯中西》、《哈罗,洋情场》等,部分作品见博客。
(2)袁劲梅:著有哲理小说集《月过女墙》等,并获得过包括联合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部分作品见博客。
(3)上雪: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爱之罪》等。
(4)乃枫: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风雨天堂》等,部分作品见博客。
 
“海外漂泊者·精彩阅读”陆续编辑出版中,欢迎更多海外华人优秀作家、学者加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