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住有宜居”的民生应答
(2014-12-19 08:55:46)分类: 政经类 |
居者有其屋
——2014年襄阳房地产市场年度发展报告
“住有宜居”的民生应答
□陈栋/文
来源:襄阳晚报2014年12月18日
在人们的心中,“住”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安居乐业”“高枕无忧”等成语足以表达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朴素住房观。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我国的住房供应基本依赖市场,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大多是依靠“购买商品房”这一出口解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多元化、立体式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住房问题,明确提出:“实现‘居者有其屋’,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房条件改善方面已经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7月,《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把市区“三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其中,城市管理中的“脏乱差”正在远离,“净齐优”正在回归。
房地产业是与其他各产业之间具有极高关联度的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市切实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助推城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7月2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老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实现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10月16日,王君正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在专题研究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作时强调,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作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跨越。
市长别必雄在调研“创卫”工作与“三无”小区环境整治工作时多次强调:“只有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具体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心。”
市委、市政府的民生情怀与务实行动,为“居者有其屋”“住有宜居”提供了强力保障。一个基本共识已经形成: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必须坚持把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作为调控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支持。
如今,站在打造“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城市品牌的战略高度,我们更要努力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品质品位,给人们留下独具特色的“襄阳印象”,切实把襄阳塑造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宜旅宜创之城。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宜居”,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民生应答。这也昭示:襄阳人的安居梦,正在照亮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