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座中部城市“蝶变”的黑马路线
(2012-12-23 12:43: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摘类 |
襄阳:一座中部城市“蝶变”的黑马路线
《半月谈》 记者
寻找诸葛亮的“本义”
打历史名人牌,发展文化旅游,是很多地方通行的做法。襄阳城西20余里,就是中外闻名的古隆中。1993年,襄阳举全市之力办起了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此后一直坚持。然而,明星大腕登台过后,留给襄阳的东西并不多。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说:“我们之前并没把诸葛亮的文化内涵搞清楚,一直把他当成一般的文化资源。诸葛亮难道仅仅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个文化符号吗?”
2011年8月,为加快推进“一主两副”战略,湖北省决定为襄阳和宜昌两地高配干部,其中省委常委范锐平兼任襄阳市委书记。诸葛亮文旅节的窘境很快引起了他的思考。范锐平认为,诸葛亮文化的内涵是尊贤重才。这一新的观点引发了襄阳的讨论。襄阳市委宣传部部长杨绪春介绍,经过各界反复比较,襄阳提炼出诸葛亮文化的几个核心要素:人才、智慧与创新。
9月26日,2012年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再次开幕。让人眼光一亮的是,文旅节被大大淡化,取而代之的是150多名科技界的精英纷至沓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刚开始看到是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邀请,我明确说来不了,后来襄阳的同志告诉我,文旅节只是沿袭过去的一种形式,其实内容是创新与人才论坛。”最后,白春礼来了,并盛赞文旅节是科技与文化的亲密牵手,是襄阳蝶变腾飞的成功热身。
在文旅节期间,科技部、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在襄阳设立11个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技术中心,10个高端的高新技术项目纷纷签约。此外,院士、专家们不仅演讲交流,还深入当地企业把脉问诊。
襄阳市委政研室主任任心亮说:“这次文旅节相当于开了一个区域性的创新大会、一个专家院士的研讨会、一个大学校长的论坛、一个产学研的交流平台。”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非常感慨地说:“‘隆中对·创新与人才’的主题很好,好就好在说到隆中对,不但国人早已耳熟能详,而且早已成了求贤若渴的代名词。”
求贤若渴,正是襄阳这座城市新的写照。襄阳读懂了诸葛亮的抱膝长啸,那是人才渴求施展抱负的呼喊。如果说人才是千里马,那么他们希望的是一座有伯乐的城市。
一座城市求贤的最大诚意
今年3月,范锐平收到了一封北京大学硕士的来信。这位硕士在信中提出“质询”:襄阳在清华大学招硕引博,就不要北大的吗?
原来,今年初襄阳出台了“双千计划”:5年内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00名博士和硕士,招录1000名公务员。为表达求贤若渴的诚意,襄阳在清华举办了专场招聘会。红色的地毯、巨型LED屏滚动宣传、优惠的招聘条件、市委书记现场推介等元素,在清华校园掀起了一股“襄阳风”。
“眼红”的不仅仅是北大的这名硕士。今年7月襄阳的一场招硕引博招聘,全国各地有1800多人报名,已经在上海、江苏、海南、新疆等地工作的博士、硕士,也被襄阳的诚意吸引而来。
襄阳市规划局的副局长周俊明是其中一位,他是同济大学的博士,2010年考取江苏选调生,后来通过公开选拔担任江苏省一个县的规划局副局长。他说,襄阳很大气,虽然在这里的收入待遇不到原来的一半,但待遇仅是一个方面,年轻人更需要干事。“我认为襄阳对待人才是拿出了一个城市最大的诚意。”
同为副局长的李艳也深有感触。此前,她是华中科大的硕士,在武汉工作。对于襄阳大手笔的招贤引才,她一开始认为是作秀。当时报考副局长岗位的有规划局内部的科长和下属单位负责人。笔试、面试成绩出来后,李艳是第一名。后来李艳才知道,其实襄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条件相等,会优先录用外地报考者。她说,这就是一个城市对人才的诚意。
这样的感受,刘国安也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因为他现在不仅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还是人才公寓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他说,正在建设的832套人才公寓,将让引进的人才拎包入住。未来,襄阳还计划投资3.8亿元新建更多的人才公寓,用3年时间解决引进人才的安居之忧。
此外,襄阳正打造人才创业的新境界——拎包创业。一个有自己专利技术的创业人才,在襄阳获得的最高资金扶持可以达到700万元。去年,襄阳全市人才工作投入2.88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96%;今年,设立了5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7100万元科技经费和1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尊贤重才,襄阳拿出了自己的诚意:人才公寓是诚意;“同工”不同酬是更大的诚意。无怪乎著名作家熊召政对襄阳的描述是“城有仰士之风,风情万种;士有报国之心,心驰八方”。
用科学规划引领未来50年
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有过800年的辉煌,多次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中心。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评价,这里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
如今,襄阳提出建设四个襄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绿色襄阳、文化襄阳。一种早已积淀在历史文化名城心中的梦想再次迸发出火热的豪情。今年上半年,在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中,襄阳市的经济总量上升到第7位,综合实力迅速上升。这一次,它能否重塑“大都市”之繁华呢?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襄阳选择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过去,城市自由发展,一味“摊”大,地产商不断撕裂着城市,城中村犬牙交错,公共设施极度匮乏,城市功能陷入紊乱,各种城市病接踵而来。
“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如果没有超前的规划引领,那是天方夜谭。”任心亮说,无序发展带来的后果很惨重,中国房屋的平均寿命仅有30年,许多城市存在繁重的城中村、老城区改造,就是例证。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市委书记范锐平介绍,今年,襄阳召开了上千人的三级干部大会,用规划来统一思想;组织干部到新加坡接受城市规划与管理培训;组织县级干部专项规划汇报会,专家现场点评,并打分评出优、良、中、差。
在这场全新的思想风暴与规划大赛中,襄阳开始描绘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请来了国内外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和大师进行“量体裁衣”。今年以来,当地投入近8000万元进行规划编制,超过了过去10年规划投入的总和。目前,已基本完成整体城市空间发展及一些重要经济新区、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编制。按照“一次性编制规划,分期循序实施”的原则,襄阳将在不久的将来,力争构建出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大都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