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城向我们走来
(2012-11-13 09:0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类 |
《新襄阳》11月刊“隆中月谈”
智慧之城向我们走来
文/陈 栋
2012中国湖北·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节后效应”仍在持续,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承办的“百家媒体看襄阳”活动,又一次让全国媒体聚焦襄阳、走进襄阳、传播襄阳。智慧之城在节会传播中声名远扬,如今正在向我们走来,向世界走出。
很长一段时间里,襄阳都没有自己的城市名片。直到本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召开前夕,“智慧之城”的城市名片被推上前台,让人耳目一新。襄阳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很大,但是很土”。之所以让人感觉到“土”,主要是因为城市品位不高、文化挖掘不深、品牌形象不雅。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打造“智慧之城”,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土”气,让城市更加有品质、有品位,让山水古城焕发新生机。
自古以来,襄阳城便倍受智慧的润泽。古城墙刻录着智慧的烙印,汉江边流淌着智慧的音符;古隆中供奉着智慧的神灵,米公祠陈列着智慧的篇章。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这些历史典故中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2800年建城史的襄阳,曾是多个封建王朝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这块充满智慧的土地,孕育了宋玉、刘秀、诸葛亮、庞统、释道安、孟浩然、米芾等一大批流传千古的社会名流,留下了崇文重教、尊贤重才的光荣传统和良好风气。
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智慧之城依然充满青春活力,并具有特色鲜明的时代内涵。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智慧之城智慧在何处?智慧之城将走向何方?我们期待并坚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能够交上一份承载600万襄阳人民光荣与梦想的圆满答卷。
智慧之城,智在创新创造。智慧之城不仅是宜居、宜业氛围浓厚的城市,更应是创新、创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拥有智慧就可以创新,运用智慧就可以创造,善用智慧就可以成就“黄金伟业”。襄阳是智慧的象征,智慧是襄阳的名片。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创造,需要集全球智慧汇聚其中。正如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所言:“在襄阳这片热土上,使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超越前人的创新创造之举不断涌现、领先世界的创新创造成果层出不穷。”
智慧之城,慧在尊贤重才。襄阳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秀传统。从古代版“隆中对”到现代版“创新与人才”活动,都凸显出尊贤重才在襄阳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破体制坚冰揽人才到如今的“面向全球引人才,面向全国选干部”,均体现出市委、市政府打造中部地区人才高地的决心与魄力。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征途中,我们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文化,弘扬“精进致远,尊贤重才”的人文精神,切实做到“引天下英才为襄阳所用,聚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
智慧之城,智慧无处不在。真正的智慧之城不仅在于天然的人杰地灵和人文的历史积淀,更在于善用智慧之光,成就一番伟业。穿越历史,走进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深刻感受到:襄阳的智慧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我们也不禁发现:智慧已经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团队创新创造的“襄阳气场”,已经外化成600万襄阳人民创业干事的激情豪迈,已经变化为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山水古城缔造智慧之城,智慧之城丰富山水古城。襄阳让智慧更富内涵,智慧让襄阳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