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瑞耕人生小道理》跋
(2009-06-25 08:58: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摘类 |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跋
尹纪周
我们二人均是储瑞耕的学生,与先生认识的时间虽有早晚,情形亦有差别,但对储先生的尊重与景仰是一样的,且都受过其颇多恩惠,所以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事情,算是报答一二。终于,我们提议为储先生做一本书,最初的设想是,选取他有代表性的杂文和评论,加之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别人的评论文章,做成一本便于阅读,利于收藏,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的读物。这想法,缘于与他的深入接触,缘于读过他的《储瑞耕文集》、《储瑞耕文二集•心灵原稿•35年日记选》、《 储瑞耕文三集•“杨柳青”10年言论集》之后。储先生的三本大著,均很厚重,怎样以一个简洁的形式将其人其文介绍给更广泛的人群,怎样把我们读他的书时受到的震撼表达出来,让他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成了萦绕于我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多次把这些想法与储先生沟通时,他总是劝我们“要慎重”。我们知道,他对我们予以帮助的时候,是出于一颗热情、坦荡的赤心,是无私的,也从未想到过要我们报答什么。而我们提出的这些想法,不单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财力,何况还有半途而废的先例。我们在“慎重”中度着自己的时光,但时机却渐渐来了。
当从燕赵都市报社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储先生开博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博客,这时他的“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已娓娓道来。很多网友并不清楚储先生“小道理”的来路,而我们知道这并非“新作”,而是多年来日记、文章的选粹、提炼。“小道理”中蕴含“大道理”,“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他的“人生观”。储先生说很多人做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正是从中得到启示,也许是他一贯的性格使然,“小道理”一讲就是520天,洋洋乎5200条。我们从网上把这些文稿整理出来,好家伙,足有80万字!
这时候,我们那个想法又渐渐“复苏”了。
李敖编写了《胡适语粹》,张炜出版了《巴金箴言录》,林贤治著有《鲁迅语录新编》,我们难道不能把储先生的“小道理”整理出版?当然,我们是取巧了,因为许多东西已有雏形。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小道理”做好,因为怎样分类,如何组合、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有诸多方面的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存在。
我们终于还是动手了。金庸先生说过:作品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过程中)随便删改别人的作品,就如同随便打别人的孩子。80万字,还是太“厚重”了,没办法,我们要打储先生的“孩子”,而且下手还很重,我们的目标是25万字左右。
我们商定,把专门谈写作的、谈新闻的、谈新闻工作者的——与大众距离较远的文字先拿出来,如果时机成熟将这部分文字再整理出版。我们知道这些文字当中渗透着储先生更多心血,何况“三不朽”也包含着“立言”,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除了先生最经典的一些论述,其余一概不再选取。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见编选工作一点也马虎不得,“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切切实实认识到捡了一个大便宜,读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种享受,从他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东西——读出了渊博、智慧、凝练,读出了奋斗、拼搏、踏实,读出了善良、热情、真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字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斗士”。储先生在与腐败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在与种种社会陋习作斗争,同时也在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当然最终是储先生胜利了。但在局部的战役中腐败和不正之风也取得过暂时的胜利,他几乎要败下阵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没有放弃斗争,没有放弃坚持;侵害他身体的病魔也一度取得了胜利,几乎把他打败,他还是胜利了,当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句话说:“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辛勤耕耘、不断耕耘,丰厚的收获最终会来临。2004年10月,储先生正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第二次心脏手术的病床上的时候,他获得“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被播出了,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这样的“收获”终于瓜熟蒂落,实至名归……
我们编选这本书,自然还有不少的“私心”,既为学生,就要向老师学习。储先生说:“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我们编选他文字的过程,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每一次阅读,总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着更多的收获。这本书付梓的时候,也是我们交上答卷的时候,检验我们成绩的是读者。我们编选这些文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不是什么人都拥有的,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在全国新闻界、杂文界和评论界,储瑞耕是响当当的名字,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二十年的主笔,是全国唯一一份杂文类报纸《杂文报》的创始人(第一任专职副总编辑),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获得者。
既然进行一本书的编选,必定要有个明确的思路。我们在读储先生“小道理”的时候,是有不少想法的,但真正要拿出思路的时候,却犹豫了,原来要想有明确的分类,不易。后来我们商定,所谓分类,不过是大体为之,便于阅读。我们的分类标准,起初是明晰的,渐渐却模糊起来,很多分类难免似是而非。我们又想太“较真”了,怕是“推”来“敲”去,空耗时间,好在储先生的文字是结实的、富有内涵的,一句话放在第10页和放在第20页,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算是为我们自己找到的一点开脱的理由吧。
一个人,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幸从事文字工作,有幸在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实在是“天大的好事”。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有幸和储瑞耕这样的人认识、接触、交往,我们有幸能将储先生的文字进行编选,而我们的劳动成果有幸被出版、被读者看到,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在和储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一直考虑:这样的文字到底有多大市场。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也多次说起同一个问题:出书也好,开博客也好,我们没有期望每一个得到我们书的人、来我们博客的人都认真读我们的文字,都了解我们、进而理解我们。在那么多的读者、过客当中,哪怕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认真读过部分文字,产生过一点波动、一点作用,那就够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您惠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