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感言
我会努力做好一个“矿工”
陈栋
“我会努力做好一个‘矿工’。”这是我竞聘黄鹤楼周刊主编职务时的演讲词。就在竞聘之前,湖北中烟副总经理彭传新得知我出生于矿区时,在谈话中对我说:“黄鹤楼周刊、湖北中烟是一座富有潜力的矿藏,关键在于你去挖掘。”这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的确,黄鹤楼周刊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它是文化的矿藏、品牌的矿藏、读者的矿藏、成长的矿藏。因此,我会努力做好一个“矿工”,努力挖掘好这里的“矿产资源”。
创刊至今的97期里,我参与了每一期报纸的采编、签版,几乎是看着报纸印刷出来的,也是看着报纸不断成长的。记得创刊时,只有我一个专职采编人员,如今已有十多名编辑记者和百余名专家、通讯员,周刊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两年来,即使每周都有一两个晚上签版很晚回家,但并未觉得厌烦和劳累,因为我正在与周刊一道成长。成长中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记得刚开始选择做这个报纸时,不少同学对我放弃一些大媒体和知名高校的就业选择很不理解。他们对我说:“一个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学博士去做一个零售专业报,能有多大前途?”当时我只是一笑了之,但心里十分明白这种选择暂时是不会有很多人理解的,因为他们体味不到黄鹤楼周刊中的乐趣与成长。
零售终端连接工业、商业企业和消费者,是整个商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中国这个现实环境下,广大零售业主暂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组织。黄鹤楼周刊由此成为他们少有的展示自我、表达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服务好、引导好这些零售终端,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黄鹤楼周刊的覆盖面不如都市类媒体那么大,但意义非同寻常。或许我们每一次描摹都只是零售业、烟草业的一隅,但是每一笔,留下的却是商业的浮沉和历史的记忆。
当看到零售行业和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时,当看到众多不知名的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当看到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和迫切渴望的眼神时,当看到周刊人与周刊相伴成长时,我感到一切付出,一切辛劳都值得。
两年来,我们编辑部争论着栏目设置,争论着版面设计,争论着选题方向,但只有一点没有异议,那就是“周刊如何才能贴近和引导零售业主的日常生意和生活”。
这是一个平常的目标,这也是一个平淡的追求。经过了730个日日夜夜,我才发现,要实现“平常的目标”和“平淡的追求”是多么不容易。为此,我也深感任重道远。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与周刊也将开启新的里程。此时此刻,我依然会说:我会努力做好一个“矿工”,在“服务好企业,服务好团队,服务好终端”中挖掘无尽、丰富的矿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