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类 |
搜集参考文献时清理“本人时评领域研究成果”
附:本人时评领域研究成果
1.陈栋:用开放与宽容来解救“时评危机”,中国青年报,2003年8月7日;
2.陈栋:时评也应捍卫新闻真实性,江南时报,2003年9月14日;
3.吴文娟、陈栋:“新派”报纸新闻评论的新气象——2002年南方报纸评论作品调查,2003年第6期;
4.陈栋:“别误读”的前提是“别误写”,《杂文月刊》2004年第8期(上);
5.陈栋:“我”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访杂文家、时评家鄢烈山,青年时代,2004年11月;
6.柯根松、王丽明、陈栋:论舆论监督的异地和延时现象,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3期;
7.陈栋、王丽明:“我”只是一个与别人思考问题的个体——访青年杂文家、时评家刘洪波,青年时代,2005年5月;
8.陈栋、唐建华、王黎妮:加强政策引导
9.木东:好评论的根本是好的判断力——访时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今传媒,2005年10月;
10.陈栋:突发事件中的时评价值诉求,“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入选论文,2006年4月;
11.木东、力茗、柯根松:新闻评论应成为一种民众传播素质——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振宇教授,2006年4月;
12.陈栋:新闻评论:从“意见平台”到“公民素质”——“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综述,今传媒,2006年5月;
13.陈栋、王丽明: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访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储瑞耕,今传媒,2006年1月;
14.吴廷俊、陈栋:言论建设应与报纸地位相适应——《长江日报》改版一周年言论分析,今传媒,
2006年8月;
15.陈栋、王丽明:不要迷失了电视的思想张力——解析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述轻评”现象
声屏世界 2006年9月;
16.陈栋、张丹丹:“勿忘责任”——访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
今传媒,2006年12月;
17.木东:评论成就精彩人生——访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今传媒,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