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院长
3项突破 1个口碑
——纪念导师吴廷俊教授辞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今天,吴老师结束了他在华工新闻学院任职9年院长的职务。他带着几份轻松,几份期待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挥洒新闻教育理想的舞台。
昨天下午,我和振亭师兄去吴老师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商量省委宣传部重点课题《湖北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开展、规划的事情,看到办公室里打好了很多包,办公桌、书架等上面都已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当时,吴老师与我们开玩笑说:“我还要当半天的院长。”因为今天下午,学校就要来学院任命新班子了。
谈完后,我和振亭帮吴老师抬了一大箱子书送回他家。书很沉,本可以让院办主任找个车,可吴老师没有。他说:“拦个的吧。”可是,晚饭时间,东六楼附近哪来的的士呀,校园的士一般都不往这边走。我在路边拦了几次,都有人坐。无奈,我和振亭准备充分利用吴老师那辆有十多年寿命的“28”自行车。振亭在前面推车,我在后面扶箱子,吴老师在旁边提一个袋子,慢慢地,我们在傍晚的喻园里走着聊着。我可以看出,吴老师在思考问题……
自行车推到了喻园小区,这是我第一次来吴老师家。因为一般情况下,吴老师从不允许学生去他家,更不允许提东西去他家,并且他还有一个规矩,在学校里,不管是和学生吃什么饭,都是他买单。他总是说:“等你们出了学校工作后再说。”就这样,吃饭他买单成了一个同门聚会的惯例。同样,不进他家的门也是学生的惯例。讨论工作、生活一般只能在他的办公室里。
这次进他家的门算是特例,因为要帮他把书搬进去。新装修的房子确实比较精致。3房2厅,最让我们难忘的就是他的书房,除了窗子和门的方向,其余的三方都被书柜包围。听师母万老师说:“搬家的时候,光书有100多个包。”还好,吴老师研究的大公报等报刊,都赠送给了学院资料室。否则,书房根本放不下。
从吴老师家里出来,我想了想很多。吴老师辞去院长后,对我们可能会更严格,当然他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教育他的学生。但愿在他的辅导下,同门早点答辩毕业。
吴老师基本上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华工。武大中文系毕业后,从华工附中做语文教师,后到文学院新闻系任教至今。
华工新闻系1997年改系建院,吴老师是第一任院长,也是新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当时新闻系刚刚获得硕士点,他是负责教学、科研的副系主任。这算是华工新闻学院的第一个突破。
2003年,华工新闻学院第二次申请新闻学博士点时成功了(第一次申请时输了申请三次的武大)。此时正是华工新闻教育开办20周年纪念年。这算是新闻学院的第二个突破。
2005年,华工新闻学院申请一级学科成功,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全国只有6所大学的新闻院系有,另5所是人大、复旦、北广、武大、清华)。这是新闻学院的第三次跨越。
在吴老师做的学院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是新闻学院当前的最重要任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再一次提出辞去院长职务。据学校的资料显示,这是吴老师第二三次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申请了。
这一次,他下了大决心,并把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年轻的副院长张昆教授挖来做继任院长。在院长人选上,对新闻学院的发展做了一个负责任的答卷。
吴老师即使离职了,新闻学院的师生上下都是很留恋的。有不少老师同学说:“他是我们心中的院长。”确实,“心中的院长”在某些程度上比形式的院长更重要。俗语云,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很高兴地看到,9年院长让吴老师赢得了一个好的口碑。这或许也是他自己最感欣慰的。
夜很深,明天一早,还要陪吴老师一起去湖北日报参加一个研讨会。这是他辞掉院长后,首次参加外界的学术活动。有意思的是,我将去见证!
最后,祝愿这位老新闻教育工作者永远健康快乐!
2006年7月30日深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