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少华:关于新闻传播学教材问题――陈栋的感想和我的回答

(2006-05-21 10:07:13)
分类: 文摘类
陈栋注:谢谢马老师的回复!您的观点更深刻、更全面。
    其实关于专业技巧与人文素质,我觉得当前的新闻教育所倡导的很多人文素质是很虚幻的东西。很多新闻专业的老师都不看多少外学科的书。并且,还有一个知名大学教评论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及他的作品时很愤怒,他直接对学生说:“如果我会写评论,我还来教你。”意思是说,假如我会写我不会呆在高校里做教书匠。可往往这样的人还能出评论教材。佛山日报评论主编田继贤兄(清华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在与我聊天时说:“我以前带的一些名校新闻专业实习生,走进现场就失去了分析判断能力,什么都记,没有取舍,也不知道怎么取舍。最后整理的东西,连领导说‘大家上午好’都记下来了。”确实当前的很多大学生缺乏判断力,更缺乏判断能力。但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学要专业训练积累,而不是脱离与专业训练的所谓人文素质的。至少,专业素质应该与人文素质并驾齐驱。对于新闻专业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很难单行。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另外,文中暨南大学一位年轻年轻女教师,不是暨南大学本部的,而是暨南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珠海学院的。特更正!

马少华:

关于新闻传播学教材问题――陈栋的感想和我的回答

转自:少华博客:http://blog.sohu.com/members/msh01/

 

[少华按:陈栋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生,也是我这个博客的常课。昨晚,他在我“听曹景行讲座”的博文后面留言,提请我关注新闻学教材问题,并把他的一些感想贴上,写得很长。他既是一名学生,自己也在做着一本新闻评论的教材,所以对这个问题必有深刻见解。在这里专门贴出来与各位朋友和同学参考。我自己也勉强对陈栋提出的问题作出不成熟的回答附在后面。]

下面是的我回答

一、            陈栋对当前新闻传播学教材雷同现象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从作者方面来说。由于作者主要是大学授课教师,传授的主要是基本的教学经验,而很少是个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虽然在局部细节上会有一些不断更新精进的内容,但整体构架不会有多大改变。我自己就是这样。这基本上可以满足本科教学,但研究生教学的材料就严重不足。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上课只是一些不完整的课件,不成体系。具有更多研究含量的教材还没有出来。我自己到高校五年了,去年才出了一本本科教材,不能算是勤奋的。现在手头做的,也还是为高教出版社做一本本科教材。我起初就觉得有点不合适。但一位同行老师说:你不做,他们就会找别人做――还不如你做。因此,我的基本工作,还停留在大学本科教学阶段。接受了复旦的一个约稿,谈了几次,从编辑的设想来说,基本上是一个“高级教程”模样的东西,面对的是新闻从业者和研究生,也拿出了一个大纲,但还没有真正着手。我们认为,这里面,就应该有一些更前沿的问题,特别是实践中引起争议的问题。我也会把更多的研究性内容置入其中。至于新闻评论断代史的研究,陈栋说得没错,非常重要,我也把它作为未来的目标――涂老师劝我考博,专门做一本这个。但我不想考博了,这件事就会被拖得没有期限。也许,我把手里的两本教材交代完,就会投入此事。我在此只是要说明陈栋提出的现象的原因:真正的研究成果是不容易的。

  其次,从出版者方面来说,各个出版社都有很强烈的冲动出版本科教材,因为发行量很大,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为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想要考研,而考上研究生之后,却不见得有多少人真的需要“研究性学习”。这就是为什么研究生教材的出版始终没有多大动力,而本科生教材的动力一直坚挺的原因。这也许可以比一下高考:人们为高考多了多大的精力、多少钱,买了多少书?这是大学阶段根本没法比的。从知识层次上来说,研究生高于大学本科,大学生高于中学生。但从学生热情和动力来说,大学生不如中学生,研究生不如大学生――刚好倒过来。这就是为什么非常初级的东西在中国用了大量的纸张,又何止于新闻传播学教材呢!

  二,陈栋说,“教材都只针对学生,很少给记者编辑看的”。这没错。这也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上面的一些回答可以解释部分原因,虽然确实需要,但在需求的量方面,并不如学生教材那么旺盛,至少出版社不能确定一个旺盛的需求。

  其次,大学教师难以写出满足一线编辑记者需要的教材来,而一线的编辑记者也少有投入教材写作的精力。复旦就约了一些一线编辑记者写教材,确实很难得――这可以期待。但也有一些拖了几年动不了手,最后就放弃了。真正像范荣康、丁法章那样的人并不多。

  陈栋点出一组人选,要他们做“顶级书”。除了我之外,他们在中国的新闻界是可以称得上是“顶级”的。但我反感“顶级书”的招牌――那是出版商的噱头,不是新闻从业者的严谨。

  目前供一线编辑记者阅读的新闻传播学材料,主要是从外国直接翻译的,有更丰富的实践内容,卖得也好。也正是由于国内这方面创作力不足,一些出版社现大大量出版国外教材系列,像北大、人大都是这样。北大甚至直接出版原版影印的“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这的确反映了一种需求。但同时也反映了国内的创作者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不止是大学教师,一线的研究创作能力也不足。

  第三,我部分同意陈栋关于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传统上无疑是把它当作是专业技能。但从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新闻评论写作很难说是一种“专业”,而就是一种媒介素质。这种媒介素质不能只是新闻学专业的人才能具有,而应该为更普遍的社会公众所掌握――宽泛说,它是一种符合现代大众传播规律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我说的批判能力,指的就是公众对大众传播工具的批判能力。新闻评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会写评论的人,而且是能够“批判”新闻评论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