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摘类 |
陈栋注:马老师这篇文章写得很动人,充分体现性情中人\认真之人的特征,敬佩.全文转载,一同分享!我补一句:学生看人,不要只看光环,更要看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汗水!谁都想成名人,但名人也要为成名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汗水,可能是快乐,甚至的幸福.
听曹景行讲座
转自:马少华博客:http://blog.sohu.com/members/msh01/
艺术·传播系统讲座
语不惊人死不休
讲座人:曹景行
4A广告工场(这是本学院大二广告专业同学的组织,主办者)
其实他确实还是挺能说的,表达能力特强。事先没任何做准备,只根据同学的提问,就滔滔不绝地站着讲了两个半小时,条理分明、判断清晰。把凤凰电视评论节目的运作特点、电视评论员应具备的基本功力、台湾政治的走向等几个主题讲得非常完整、清楚。其实,他不需要准备什么,这些话题他都烂熟于胸,同学的提问也无出于此。几张递上来的提问纸条,就够他把整个讲座完成的。
曹先生形象好,嗓子亮,语音清楚,语速从容,儒雅谦和,家学渊源,这都具有“明星”的条件。在凤凰的几位“老头评论员”中,也是给我印象最好的一位。但是他作为评论员最重要的价值,则是准确的判断力。这一点,师永刚先生的《解密凤凰》有详细的介绍。晚天曹先生自己也提到,他对在陈水扁当选和911事件两个直播评论中的准确判断尤为得意--到现在也是经得住检验的。亲聆讲座看到的这些体现其大家风范的细节,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好印象。他不以自己作为一个“电视明星”而骄傲,而以自己的“脑子”――判断力而骄傲,这是一名评论员清醒的“本份意识”。准确的判断力,才是一名评论员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使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电视明星。
讲座结束后,我未及与曹先生深谈,只是交换了名片,但收获还是满满的。其实这样的场合肯定不适合于深聊,我也不喜欢与明星聊天。我是作为一个无用的“工具”而被同学临时叫去的,说是“帮一个小忙”,因为同学可能觉得,有一个老师在场,并且与来宾交谈几句“评论”会显得隆重一些。我不喜欢被任何人当作工具,哪怕是被同学。我说的“工具”是指:满足别人的需求,却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陪同”和“陪”任何东西都是工具性的。所以我事先谢绝了同学要对我进行的介绍――这些场面上的礼遇对于一个普通教师毫无意义。所以我对同学而言,成了一个无用的工具――为了不使自己降低为一个工具,而使自己变得“无用”。我拒绝了在讲座开始前几分钟的时间里与曹先生的礼节性晤谈;在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把曹先生索围拥得水泄不通时,我也没有继续等候,而是悄然溜走了。
曹先生作为一个评论员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欢迎,我作为写评论、教评论的人,很感觉高兴。但我也知道,这么多来听讲座的同学们未必愿意为做一名评论员付出应当付出的努力――因为光靠名家的一次讲座的点拨当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刻苦训练,包括坚持上评论课哟。无心写评论,无心学评论,而对一位著名评论员趋之若鹜,原因无他:还是把他当成明星了,还是明星崇拜。校园里的名人讲座效应,大抵如此。
[少华按:最后两段是有问题的,属于偏离主题,对同学们也不公正和厚道。只是由于已经被人看到了和转走了,不便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