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东叙事:理想没有让我变得世故

(2006-01-17 13:09:18)
分类: 日记类

木东叙事:理想没有让我变得世故
 
    外面下着雨,这雨根本不像冬天的雨,不大也不小,像是春雨,刚统筹、编辑完《红金龙周刊》第三期(2006.1.20刊出)的8个版的稿件。休息之余便翻翻电脑里关于《青年时代》的资料。看到了自己做完第四期《青年时代》时写的感想《理想没有让我变得世故》。
    那个时候的心情其实与现在差不多,只是觉得在市场化媒体中,这种理想情结在逐步消减。特别是自己在看到结尾写道:“曾经,我为新闻而生,今天,我为新闻而来,总有一天,我会为新闻而走。但我深深知道,当我离开新闻的时候,新闻并没有离开我。”
    即使自己仍在学新闻、做新闻,可已感觉到自己好像与“离开新闻”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为了拾起逐步丢失的理想,今天把那篇文章发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2006年1月17日上午于喻家山下
 
理想让我没有变得世故
《青年时代》2005.5.8
总编辑  陈栋
 
    曾经,有人问我“你怎样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记得我只说了两个字“充实”。确实,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充实中走过来的。有人说“因为充实所以美丽”,或许,四年本科和一年研究生岁月的充实使得自己的生活即便不能说是美丽,但也算得上是几份欣慰。
    回首这五年,我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都与新闻没有离开过。从本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到研究生学新闻业务,从在学校学理论到去外面媒体学实践,从《大学新闻》到《新闻青年》、《青年时代》……大学生活中的最深刻的感受或许就是带领创办校园报刊《新闻青年》和《青年时代》了。之所以深刻,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也大肆挥霍了自己的新闻理想。甚至,为了这个理想,我宁愿熬夜,宁愿逃课,宁愿自费去农村调查采访,宁愿放下种种赚钱的机会……
    为了这种理想,我放弃了很多,但也得到了不少。我获得了老师和媒体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获得了广大同学帮助,也获得了志同道合者的真诚友谊,我更获得了青年人所应该具有的青春与激情。
    在喻园里,我感受到了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优美,这里是一个倡导思想交流、碰撞的地方,当很多外校朋友在羡慕“华中大具有这么好的人文氛围”时,我的心里倍感欣慰。因为,我是这种人文氛围的一个重要受益者。正是以工科为大背景的华中科大的宽容使得我的理想可以挥洒,使得我的激情可以燃放。
    在这个大环境中,校园报刊不应该只成为传播校园信息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传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平台。校园报刊应该承载着“引领校园文化主流”的历史重任。如果校园报刊在思想上、在文化上没有任何突破时,恐怕这种媒体就缺乏理性气息,更谈不上有活力与激情了。
    从2004年9月到2005年5月,8个月时间过去了,回想《青年时代》创刊的岁月,邹伟、沈明涛、李颖仪、王力、王慧玲等都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别是冯征、张耀等领导老师,为了杂志创刊也东奔西走……他们热心与执着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了,他们所给我的影响和回忆也许就是一辈子。
    作为杂志的主要创刊者之一,作为首任总编辑,我在办刊中虽然经历了很多劳累与痛苦,但我庆幸自己没有变得世故。当我怀着“挥洒激情”的坚定信念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也庆幸自己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了一点点“精神食粮”。正是因为这些,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因为这已表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没有白活,也没有为别人而活”。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我在采访中很荣幸地聆听到众多大师们的教诲。从中,我感受了大家的人格魅力,也深感我们年轻人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杨叔子院士的“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吴廷俊教授的“做一个真人”,孙旭培教授的“为民立言、惟真惟美”……这些都为我的人生航标指明了方向;鄢烈山先生的“我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朱大可先生的“不要做思想强人”,胡勋璧先生的“为理想挥洒一腔热血”……这些都深刻地教诲我无何做一个思考者和理想者。
    当文章要落笔的时候,或许正是我彻底离开校园报刊的时候。之所以说离开,是因为自己在校园报刊里呆的时间太长,需要到外面去接收更多的社会知识和信息,也是因为校园报刊需要后面更多的青年朋友参与进来,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如果有人现在问我以后还想不想办校园报刊时,我肯定会说“不办了”。因为太累了……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当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当一群热血青年能够“沉下心来、说出话来、做出事来”的时候,我坚信《青年时代》一定会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故事!那时,“让时代记住我们”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时代的强音。
    此时此刻,我真心地希望后面的人能够在广大老师、同学的支持、帮助下,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沿着这条理想大道,把《青年时代》所积累起来的一点思想、一种信念、一份责任延续下去。
    理想让我没有变得世故,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不要丧失理想,更不要变得世故。因为,我们还年青。
    曾经,我为新闻而生,今天,我为新闻而来,总有一天,我会为新闻而走。但我深深知道,当我离开新闻的时候,新闻并没有离开我。相反,它还会时刻勾起我对“自己曾为新闻挥洒理想”的岁月的无限思念。或许,那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欣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