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奈保尔家书》【原稿】
【张柠】
读完了这本饶有趣味的《奈保尔家书》,一边读,一边想到许多类似的书籍,比如《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比如风行一时的《傅雷家书》。中国盛产“家训”,而不是“家书”。所谓“家书”,不过是距离遥远的训言,不能当面训斥,只好通过写信的形式来训斥。李鸿章给儿子写信,一开始就教训起来:听你哥哥说,你读书不得要领,我真是又急又恨……我现在身体不好,等我身体好了再说。左宗棠给儿子写信也是骂骂咧咧:你们读书就是在混日子,身体在桌前,耳朵和眼睛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像读书是对付别人的功夫……你们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傅雷家书》的情况要好一点,因为他有忏悔:“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他知道自己对曾经孩子的管教太过严,现在各居一方,不免后悔起来,并且道歉了。这对中国父亲来说,实在少见,中国的父亲基本上不知道“道歉”是什么意思,更谈不上跟孩子交朋友。傅雷尽量表现出一种平等的姿态,但从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到他在儿子面前的威严,父子依然不是在平等地位上对话。只不过与古代的父亲相比,他的教训温和一点,委婉一点。
《奈保尔家书》是奈保尔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与父亲、姐姐和家人之间的通信,主要是他跟父亲的通信。他们之间除了浓郁的亲情和爱(这种东西我们这里也有)之外,重要的是他们能像朋友一样交流。父亲总是不留痕迹地放低自己的姿态,使他们能像两个文学爱好者一样讨论文学,像朋友一样谈论生活琐事和经济问题。当时的奈保尔只有18岁,刚刚开始准备走上写作之路。而他的父亲已经是《特里尼达卫报》的编辑,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作家,而且“英国广播公司”还经常播放他的短篇小说。什么意思呢?打一个比方——父亲已经是一位省级报纸的编辑,或者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经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朗诵。要教训奈保尔这个刚入大学的学生,这个资历已经足够了。但他没有丝毫教训的口气,而是一直在跟儿子交流、对话,并经常鼓励儿子要保持自信心。是不是自己的名气不够大,不能教训这位名牌大学学生呢?毫无疑问不是这样。问题不在于父亲的社会地位,而是他的实力。奈保尔的父亲对文学十分内行,特别是对初学写作者会碰到什么难题更是了然于心。
当他担心儿子懒于动笔的时候就说:“假如一个人只是在自以为说的都是正确的话的时候才动笔,那他就很少动笔。”意思是说,有时候不一定能把你想写的事情想清楚,甚至很长时间都想不清楚。这时候你必须要动笔,不能长时间不写。怎么写呢?他父亲有很精辟的见解:“只需要注意好好地把你想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不要炫示。有了绝对的、勇敢的诚实,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你必须做你自己,必须诚实……只说你不得不说的话,而且要说清楚。有时候为了说清楚,你不得不疏忽某条语法规则,那就疏忽吧。如果为了悦耳的缘故,你必须用一个长单词,那就用吧……要写肚子里的,而不是面子上的东西。”牛津大学并不教这些,而只是让奈保尔不断地写弥尔顿、蒲柏、笛福、菲尔丁、狄更斯的读书报告。大学一般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因此,父亲在奈保尔成为作家的途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奈保尔成为著名作家的外部条件,当然是除了“天才”这种父母赐予的、与生俱来的成分(包括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特别是审美趣味等方面)。首先他有很好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主要是在家庭的爱的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假如没有自信心,即使进入了牛津大学,不发疯也会变傻,更何况成为著名作家。第二是有一个十分内行的父亲与他平等交流(换成兄弟当然也行),并不时地点拨他、督促他,使他不断地得到鼓励,而且持之以恒地坚持。更重要的是,父亲将父子之情悄悄转化为朋友,乃至同行的这种姿态,其中包含了关切、爱、指导、督促。第三是家境贫困。贫困是相对的。奈保尔家的经济状况按我们的标准不算贫困,父亲当编辑,有自己的私车,还能开车到海边过周末,母亲娘家富有,特殊时刻能够给予一些资助。但在牛津大学,奈保尔无疑是属于贫困户。这种贫困的状况培育了他的独立精神,不但没有变成花花公子,反而使他更加发愤。同时,也培养了他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使得他的文风非常尖锐,有时还有点刻毒。我感到,奈保尔是幸运的。当然,读这本《奈保尔家书》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作家逐步成熟的心灵历程。总之,这是一本对那些开始迈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初学者很有帮助的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