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如何成了官员眼里的“互相伤害”
(2013-04-09 21:46:11)舆论监督如何成了官员眼里的“互相伤害”
杨于泽
日前,河北霸州市环保局员工举报,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一家有9套房产。有媒体记者就其中6套与韩清华核实,韩清华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
“不要互相伤害”,说法含糊,语带玄机,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名“长者”对晚辈掏心掏肺的话,也可以从中体味到某种威胁的成份。韩清华是霸州市副市长,人生也算经过一些风霜与风浪,对人情世故应该了然于心,碰到“包打听”,有资格谆谆教诲一番。如果他觉得记者怀有“恶意”,进行语带玄机的恐吓,也是有可能的。
记者新闻采访活动的“正解”,应该属于舆论监督范畴。媒体有开展监督的社会责任,官员则有接受监督的义务。对于此点,一名副市长应该是了然于胸的。但他显然认为记者的采访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这种看法牵连着某种心态,十分耐人寻味。
一名媒体记者,若说他或她要伤害一名副市长,一般而言是很难的。只要官员行得正,即便记者善于“妙笔生花”,也不会让官员毫发有损。但不排除在监督的意义上,如果官员经不住阳光的照射,记者的新闻采访与报道就有使官员私利受损的可能。比如去年10月,媒体曝光广东省番禺区城管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家人名下拥有21处房产,总估值超4000万,有关方面很快核实蔡彬有房产22套,由于涉嫌受贿,蔡彬被“双规”。因为房多而被曝光,然后牵扯出腐败问题的,去年有多个案例。韩清华对“互相伤害”的担心,代表了他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某种忧思。
虽然有人举报韩清华一家有9套房产,但据韩清华自己辩解,他并不是“房叔”。他自言,自己是被廊坊市检察院调查过的,“他们有一个很权威的结论”。换句话说,这位官员是“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的。
但副市长不想与记者“互相伤害”的心态还是可堪玩味,这种心态加深了人们的疑虑:举报信称,韩的儿子2008年大学毕业,不久就在北京用全款购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而韩说儿子挣钱买房,与自己无关。以北京的房价论,副市长的儿子能否很快挣到全款买房的钱?既然廊坊市检察院已经调查过韩的房产,调查结果为什么不公之于众?
要打消公众的疑虑,有关部门有必要公开相关调查结果,副市长房产若无异常,也算是还他一个清白。如果调查并未结束或尚未作出结论,有关部门就有必要慎重其事,把真相弄准,给公众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交待。这样做,有利于消除官民互疑,构建官民互信。
前一篇:政府不作为,企业治污只怕是空谈
后一篇:路边停车收费亟需钱与责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