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亟需“走基层”
(2013-02-18 14:08:56)
环境保护亟需“走基层”
杨于泽
一位浙江企业家因老家温州瑞安市某河流污染严重,近日向瑞安市环保局长包振明公开喊话,称如果局长大人敢在河里游泳20分钟,他就拿出20万。包振明回应称:“这条河的确被污染了,河面上漂浮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并不是工业垃圾。”所幸他答应加大垃圾收集力度。
包振明态度很端正,但他所谓“河面上漂浮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并不是工业垃圾”,颇耐人寻味。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围着企业打转转,公众很少看到他们出现在社区、村头巷尾、江河湖泊等环境污染现场。围着企业打转,人谓之专收排污费,他们自称是“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他们忽略了环境污染的“下游”,回避了广阔的环境污染现实。
环保局是干什么的,很多老百姓可能知之甚少,印象中他们就是管管企业排污,有时候看见“环境执法车”在街头飞驰,但并不清楚他们在哪里执什么法。一些城市水体上垃圾覆盖,没有“有关部门”过问;因为噪声、油烟扰民而投诉过去,也不见环境执法者大驾光临。最近很多网民趁春节返乡拍下老家河流污染的景象,上传到网络,叠加成一种“普天之下,莫非垃圾”的景象,令人窒息。
之所以有“普天之下,莫非垃圾”的景象,大概是人们长期随意扔垃圾、排污水的结果,也是环保部门长期对于社区、乡村环境污染不闻不问的结果。所谓“河面上漂浮的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并不是工业垃圾”,似乎就是指环保局主要管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是人们自作自受,主要责任不在环保局。
当然,我们不能说环保局什么事都没做,他们抓环评、污染监测、收排污费,做了很多工作。环境保护,自然要从源头抓起,管住污染源,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现在看来,在环境污染的“下游”,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甚或积重难返。如果环保部门还像二三十年前只管源头,忽视甚至回避“下游”,那不仅是驼鸟心态,而且是严重失职。
这绝非苛责于环保部门,我们不妨打开内地某个城市环保局与香港环境保护署的网站,看看各自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重点。香港环境保护署网站主页列有16个条目,其中大概有一半是有关社区环保及公众动员的。比如点击看看“同心协力改善环境”、“环保教育”、“行业环境支援”,可知香港环境保护署将环保的触角伸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而内地城市环保局主打的“企业服务”,围着企业打转转,而“下游”环保问题几乎完全不入他们的法眼。
围着企业打转转,说得好听是“从源头防治污染”,说得坦率些就是见钱眼开,浮在上头,他们对人们每时每刻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现实不闻不问,至少是重视不够。实际上,这是一个环境保护观念的问题,是环保的“路线”与方向问题:是只管源头,还是把“下游”高度重视起来?是浮在企业这个“上头”,还是深入房前屋后、河湖岸边,解决民众生活现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保部门显然面临一个从围着企业打转转到“走基层”的转折,现在必须着手解决民众生活现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了。包振明局长说,“环境保护不能单靠政府,也要大家共同维护”,但如果你不多做鼓动、引导、协调的工作,“大家”就是一盘散沙。香港设有5个环境资源中心,另有3辆社区回收推广车在香港穿梭,都面向市民开展环保教育与培训。要建设“美丽中国”,环保部门全副精力盯着企业排污费,肯定会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