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族”背后是亲情交流障碍症
(2013-01-29 16:33:29)“被催族”背后是亲情交流障碍症
杨于泽
每年春节前,媒体照样要渲染一番年轻人恐惧回家被催婚催生的事,今年春节也不例外。新的进展是媒体造了一个新词,叫“被催族”,命名那些被催婚被催生的80后,似乎是要激发他们的“族群”意识,起而反抗老家亲人的精神压迫,追求个体灵魂的大自由。
可以想像,很多未婚未生80后回到家里,爹妈姑舅会问到恋爱、生育方面的情况。此乃人之常情,但媒体大谈特谈,突出所谓“被催族”的忧心忡忡以及他们拟用的反制措施,弦外之音是“催婚催生”不正常,是老家亲人施加精神强迫。连新华社“中国网事”也正经八百地介入了,奉劝“长辈晚辈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所谓家人催婚催生,这种指责本身很可疑。一名在外游子回家,爹妈姑舅轮番催婚催生了,此前双方通过电话没有?如果没有,双方也太疏于沟通联系了。离别经年,见面问问谈恋爱没有,讨论一下结婚规划,实在是“发乎情”而已。如果平时有电话联系,应该也会提到恋爱、结婚之事,见面之后旧话重提、催婚催生,其实也顺理成章,把它归结为精神压力未免言过其词。
游子归家,被长辈关心一下恋爱、结婚、生孩子之类的事,实乃家庭亲情的基本内容。就算恋爱、结婚、生孩子属于个体私生活范畴,大概也不至于成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禁忌吧?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爹妈姑舅有可能拿捏不当,把交流沟通变成家长训话、家长作主。但在今天家庭成员经济独立的前提下,亲情交流已成为平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如果爹妈姑舅居高临下,子女大可以运用自己的“主体地位”,将其化解于无形。影视剧里有一句常用台词说,“儿女大了,做妈(爹)的管不了了”。
所谓“被催族”,其实是媒体对家庭代际交流沟通的一种恶意想像,它制造刻板印象,歪曲与丑化家庭亲情交流。歪曲与丑化,目的是制造传播话题,记者达到写稿拿奖金的目的,媒体则借以吸引眼球。有媒体报道,一位在私企工作的徐女士对记者说:“我已经胜利跨越结婚的‘催’点.....这正是我工作的上升期,领导对我比较看重,准备好好培养我。”体会一下“胜利跨越”、“‘催’点”等词汇,我们就可以断言,徐女士及其所言很可能是记者杜撰的。整个“被催族”的新闻事实,也不外如此。
但这真真假假的新闻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现在中国的家庭内代际沟通存在困难,套用刘震云的文学语言,年轻人跟老一辈“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爹妈习惯了“关心下一代”,而下一代却视之为“婆婆妈妈”,这是一种亲情交流障碍症。其根源是,随着资源配置全国化,家庭代际之间聚少离多,年轻人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慢慢地,爹妈与子女之间似乎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不是有报道说,很多大学生给爹妈的短信只有四个字:缺钱速寄?当他们重逢之时,爹妈姑舅自然要表达关心,而下一代偏要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固然是年轻人的习惯性姿态,但它并不正常,它是一种亲情交流障碍症。人类个体崇尚自由没错,但没有亲情的滋润,人类生活将不值一过。现代人愈是走向原子化,愈是需要加强人际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更属必要。交流与沟通需要技巧,80后心怀被催婚催生的恐惧,本质就是交流与沟通技巧缺失的结果。而技巧的缺失,又反证了家庭内交流沟通的缺失。这是家庭危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