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攀铁索桥学生的名义把三公经费降下来

(2012-07-30 19:43:47)
标签:

铁索桥

三公消费

吃饭财政

压缩

杂谈

以攀铁索桥学生的名义把三公经费降下来
杨于泽

 

  浙江传媒学院9名师生,7月30日在《中国青年报》上讲述了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村小学支教的亲身经历:342个孩子,8个班,只有5位老师。很多同学上学要像猿猴一样攀过一座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孩子和老师都没中饭吃。
  义务教育条件艰苦,说到底,是当地教育缺钱。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有些地方钱多:铁道部拍个宣传片,居然花掉1850万元,其中有700多万元成了回扣。根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中央部委三公消费总额为93.64亿元,其中出国19.77亿元、公车购置及运行59.15亿元、公务接待14.72亿元。不论谈钱的数量,还是讲花钱的“手笔”,政府都可谓“不差钱”。
  以赤子之心度之,三公经费这么多,看在很多孩子没饭吃、没桥过的份上,应当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把钱匀给孩子们才是。不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吗?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理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是硬约束。可是不行,现在三公经费的指标,似乎比孩子们的午饭、过河的桥还要硬。
  当然,总的来说,中国财政收入不能算多。财政部去年10月就说过,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83102亿元,但人均只有1166美元,仅为美日德法英等国的8%左右,排名世界百位之后。因为政府财力不足,所以有些地方民生投入就不足,少数孩子没饭吃、没桥过,似乎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同样是财力不足,政府也可以有另一种应对之策: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满足底线需要,减少非必要开销。财政收入少,有些官员习惯把财政支出归结为“吃饭财政”,意思是仅够最基本的开销。而在三公消费与孩子们吃午饭、有桥过之间,后者是真正的“吃饭财政”,前者却不是。对于官员来说,有较高收入、退休金保障,“吃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于出国、坐公车、吃招待,显然不是“吃饭财政”,而是带点挥霍公帑的味道。
  如果承认“吃饭财政”的合理性,我们就应当保证没有午饭的孩子们吃上午饭,让那些像猿猴一样攀过铁索桥的孩子有桥可过。现在,一方面各级三公经费可谓充裕,另一方面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子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有资料显示,2010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1100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但依然解决不了很多孩子吃饭难、难吃饱的问题。在这种现实下,政府不大力压缩三公消费,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政府压缩三公消费乏力,是因为目前压缩具有盲目性,即用途不明。表面看,政府钱多,压缩三公消费“没必要”。但“吃饭财政”也是事实,我们只能“挖东墙,补西墙”。现在很多地方义务教育差钱,就是西墙破了;而三公经费过于充裕,不妨挖之。政府不妨招呼各地把“西墙”之缺报上来,将其纳入“吃饭财政”,然后挖三公消费来补之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