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品牌讲不讲良心最终取决于政府监管

(2012-05-01 18:36:44)
标签:

良心

中外有别

强制

监管

杂谈

洋品牌讲不讲良心最终取决于政府监管

杨于泽

 

       最近,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因管道改造,致使用于消毒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可乐中,7.6万箱产品已被当做合格产品销往市场。可口可乐公司声称产品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是安全可靠的”,拒不召回。这件事,让国人再次看到国际大牌们在质量标准上是如何“中外有别”的。

       在质量上奉行“中外有别”政策的,不是一两个洋品牌,现在似乎已是洋品牌的共识。据《人民日报》海外牌近日梳理,多乐士涂料专为中国市场打造低端产品,被内蒙古质监部门判定不合格;强生婴儿洗发水去年被曝含致癌物质,国外召回25次,却仍在中国销售;雅培奶粉,相关营养物质含量居然不达标。都说有些产品在“比贱”,现在洋品牌似乎也加入了国内“比贱”的行列。

       这就使人想起国内监管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良心”问题,由于洋品牌参与国内“比贱”,“良心”问题的确到了澄清的时候。卫生部食品安全首席科学家吴永宁日前在成都表示,做食品,最终要靠良心。按道理,洋品牌财力雄厚,是有条件讲良心的,事实上它们在发达国家的确很讲良心。但在中国,他们却不讲良心了。如果讲良心的洋品牌都不讲良心了,我们还能寄希望于国内企业讲良心吗?

       现代食品安全,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超越了人的经验和直觉,有些成份对人体的危害一时半会儿难见分晓,因此生产过程难以激发人的道德意识。既然标准是国家定的,那就只能由国家实施强制,这就决定了监管的关键作用。这种体现在对产品的抽检上,体现在对各种成份含量的检测中,很琐碎,专业性强。食品安全,从很大程度上说,责任从生产者转移到监管者身上。

       “做食品最终要靠良心”的说法,却把食品安全的主要责任推给了企业,同时为监管者推卸了责任。现在监管部门总抱怨,一是企业“小、散、乱”,监管难度大,二是企业不讲良心。市场监管,本应是对市场现实作出的回应,正是因为现实存在问题,所以需要严格监管。但监管部门却给监管设置了条件,由于市场不符合“监管条件”,所以监管难以取得实效。这种逻辑是很荒唐的。

       洋品牌在质量标准上“中外有别”,进一步说明市场“最终靠良心”不靠谱。如果说洋品牌在发达国家生产好产品是因为它们讲良心,那它们讲良心应当是一贯的,在发达国家讲,到中国来也要讲。现在它们“中外有别”,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的良心“最终靠监管”。发达国家监管严格,所以它们讲良心;中国监管缺失,所以它们的良心不见了。企业讲不讲良心,关键取决于政府监管水平。

       这决不是否认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从道义上说,企业理应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质量安全责任。但正因为企业不执行标准的现象广泛存在,所以市场需要监管,监管者责任重大。企业讲良心要靠企业自觉,而监管者手中的王牌不是呼吁企业讲良心,而是对市场现实及时作出严厉回应。什么时候监管到位了,什么时候企业就会讲良心,洋品牌也会“中外无别”地对待中外消费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