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要有宽容劳力者收入增加的雅量
杨于泽
这几年,没有人不对基尼系数深表忧虑,没有人不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千呼万唤,似乎大家都支持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而且心情迫切。但一旦真有低收入者收入高起来了,就有人心理失衡,开始莫名惊诧。
比如去年有媒体报道,“快递员月薪过万不稀奇”,又有“月薪8000元留不住快递员”的感慨。这只是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但随之而来的,是记者们对快递员职业表现的负面描述,什么“黑快递”、“灰色收入”、“砖头调包电脑”,等等。把两类事实整合起来,像快递员这样的职业,不该月薪过万。
最近,月嫂拿高薪,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北京有媒体报道,六成月嫂月入在5000元~8000元,两成在8000元以上,最贵的月嫂月薪1.5万元,远高于“一个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医学博士”。而新闻的侧重点,是谈论月嫂如何技术含量低,以及“有月嫂给宝宝吃安眠药、有月嫂挑拨婆媳关系”。这样的职业人群,拿这么高的月薪,似乎不配。
关注一下快递员、月嫂的高收入,本身并没有错,但报道中“潜伏“的心态很成问题。快递员、月嫂收入过万元,暗含着“我们的收入都没这么高”的背景,通过未经明言的比较,人们的心态失衡了。在失衡的心态下,媒体关切快递员、月嫂职业的负面部分,不过是要证明其高收入的“反常”。而心态失衡的实质,是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高收入的不满,甚至是对体力劳动者收入增加的不满。
脑力劳动者收入高过体力劳动者,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古今中外皆然。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甚至在极“左”年代,这一事实也没有任何改观,干部和知识分子工资福利待遇总比一般工人农民好。更高的收入,不仅给脑力劳动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而且建构了他们的社会声誉、地位与尊严。如果有一天劳心者收入高过劳力者,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利益问题,而且会严重打击脑力劳动者的尊严感。
但在市场社会,人力资源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某一职业人群供大于求,其收入就不会高;但如果某一行当求大于供,从业者收入就会行情见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所以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但是,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某些细分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相关行业的工资暴涨。像快递员和月嫂两个行业,既然经常高薪招不到人,高薪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某些干体力活的人收入高过劳心者,是拜市场经济之赐,正在弥合劳心与劳力的社会鸿沟,有助于社会和谐。这不是说,脑力劳动者收入偏低就是正常情况,而是说,某些体力劳动者凭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了,我们不必眼红。正如知名主持人王刚所言,“月嫂这个职业没垄断、没人管、无法‘拼爹’,没有考试作弊、学历造假、找关系、送礼的机会,年轻的不获信任,年纪大了干不了,别夫弃子,奉献他人,挣点辛苦钱”,我们应当祝福她们。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脑力劳动者应当消除劳心的职业优越感,有让劳力者与自己“经济平等”的雅量。我们经常宣扬“平等”的价值观,而平等不仅仅是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且包括经济平等。劳心者比劳力者养尊处优,这大概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但市场经济正在动摇它的经济基础。劳心者的尊严不在于他们收入比劳力者高,而在于脑力劳动的创造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