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革明胶入药再次嘲弄了监管逻辑

(2012-04-16 14:25:17)
标签:

明胶

人性恶

逻辑

扩大调查

杂谈

皮革明胶入药再次嘲弄了监管逻辑
杨于泽

 

  央视近日报道,河北有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而修正药业等知名药企竟是镉超标皮革明胶胶囊的用户。据说监管部门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暂停销售和使用有关药品。
  皮革明胶入口入胃的消息,现在是被证实了,有些人“莫明惊诧”,其实也大可不必。如果政府监管不力,就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假冒药、有毒食品,所谓皮革明胶入药也不过是一个被最新证实的坏情况。从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市场监管的极端重要性,更看到了加强市场监管的紧迫性。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某些人以浅薄的逻辑证明黑心商人不可能做什么,而某些监管者跟着一唱一和,以此解除消费者的合理怀疑与消费疑虑,制造天下太平的假像。最典型的逻辑是“正规企业不会干丧天害理的事”,一条推论是“出现问题的多是小企业,大企业不会这么做”。还有一个是经济逻辑,说如果掺毒使假的节约效果很小,企业就不会掺毒使假。但事实证明,如果监管不力,正规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黑心商人,而掺毒使假的利润再微薄,也会有企业铤而走险。
  铬严重超标的皮革明胶入药,使我们不能不联想到日前央视某主持人的一条微博爆料,谓皮革明胶做酸奶。有关行业协会坚决否认了这种可能性,他们的证据是“纯逻辑”的:明胶在酸奶中的成本是很小一部分,企业犯不着。还有一种奇怪的逻辑是,奶企经过三聚氰胺风波,再也伤不起了,所以他们不会做“傻事”。经过这种逻辑灌输,爆料被指为传言,结果事情不了了之。
  这样的逻辑表面上很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它很讨监管部门的喜:既然逻辑证明非法生产、不合格产品不可能存在,监管自然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偷得浮生半日闲。建构一种正规企业不作假、不作恶的逻辑,实际上两面讨好:把企业非法生产的可能性掩饰起来了,同时纡缓了监管部门“劳累奔波”的现实压力。
  但事实又证明,违法不是“不正规企业”的专利,违法生产与不合格产品也未必一定非获暴利不可。当年添加三聚氰胺的三鹿等奶企,现在使用皮革明胶胶囊的修正药业,可不是什么“非正规企业”。作为包装物的胶囊在药品成本中占比很小,但药企们也没有瞧不起蝇头小利。企业逾越道德底线、冲撞法律的可能性,套用一句老话叫“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也许修正药业对我们是一个恰切的启示:市场监管应当修正一下自己的监管逻辑了:不要相信所谓“正规企业”,不要轻信各种“不可能”性,不要迷信利润与成本逻辑,监管必须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以事实为依据,不轻易放过一条线索和一个疑点。正规企业乱来,不仅再次证明了“人性恶”的假设,而且正是监管缺失的恶果。没有监管,就不会有守法经营的“正规企业”,而负责任的监管必须是全时段全方位的。

  皮革明胶入药引发了民众的一个忧虑:既然可以入药,它何以就不想入奶?河北企业生产的皮革明胶到底都流向了哪?如果监管部门止于暂停相关药品的销售和使用,就给人一种头痛医头的印象。但消费者从市场现实中得到的教训却是:没有什么坏事是不可能出现的。监管部门理应扩大调查范围,用事实挽回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