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怕风怕雨怕雷是一件怪事
(2011-11-23 16:29:32)
标签:
天气基础设施替罪羊工程腐败杂谈 |
基础设施怕风怕雨怕雷是一件怪事
杨于泽
11月22日,北京遭遇大风天气,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屋顶局部被强风吹开,白黄色材料卷入风中,飘落在周边跑道和走廊上。而去年12月10日,T3航站楼屋顶局部曾被10级大风掀翻,有关方面称T3航站楼建设标准能抗12级风力。抗12级风力的航站楼被10级大风掀翻,似乎只能怪这风中的某种“妖气”了。
天气,近两年屡屡成为各地基础设施的滑铁卢,强风是,降雨是,雷电也是。比如甬温线“7·23”动车事故,起因是雷击导致信号灯设备显示错误;深圳盐田区对6座人行天桥进行翻修,半年后其中5座桥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洞和鼓包,有关部门解释“盐田区地理条件特殊,降雨相对频繁”;昆明新机场立交桥去年初在浇灌过程中垮塌,施工方称“不排除有天气原因”。
把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事故归咎于天气,可谓顺手拈来,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合理性。风大了,拔树掀屋;雨大了,山崩地裂;被雷电击中,高层建筑倒塌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都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刮风下雨打雷,并不必然导致天灾和事故。
事实上,我们的任何基础设施既不是建在真空中,也非建在温室大棚里,经历风雨承受雷击是难免的,基础设施从设计到施工都会充分考虑到风雨雷电的可能影响,使之抗击一定强度的风雨雷电。对此,国家也出台有相关设计标准,比如首都机场T3航站楼就是按抗12级风力标准设计建设的。这样的抗毁标准,应当是留有很大余地,像抗12级风力标准意味着“百年一遇”,也就是咱们的机场航站楼被强风掀翻的可能性很小,两年内年年被掀翻更属不可能。
但各地不断有基础设施被风雨雷电毁损,却又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如雨后春笋地冒出来。我们也得承认,近些年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基础设施因天气原因被毁损的可能性也大增。但极端天气增多,也远没有突破适用于各种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风雨雷电动辄毁损基础设施的现象仍然很不正常。
虽然我们不能断言所有基础设施出现的问题都是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问题的根源已经被证明是工程质量不达标,而问题背后则是赤裸裸的工程腐败。昆明新机场垮塌事故,后果被安监总局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4人被判刑。2009年河北晋州一座未使用的电视塔轰然折断,当时被称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后来却被查出了工程腐败,8人遭起诉。所谓极端天气因素,往往是工程腐败、质量责任事故的替罪羊。
好好的航站楼、电视塔、人行天桥一旦出了问题,有人拿风雨雷电作替罪羊,也不奇怪。谁不想掩饰猫腻?谁不想推卸责任?如果我们轻易信了他们的鬼话,才是脑袋进水。基础设施出了问题,且不论风多大、雨多强、雷击频度有多高,先认真查一下有无设计与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工程腐败隐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