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on的历史与今天(4)—从小渔村到时尚之城

标签:
乔治四世夏宫摄政王资助艺术小渔村时尚杂谈 |
分类: 独舞英伦 |
在看Brighton历史发展的时候,它一直让我想起上海。这两个城市在很多地方都颇为相似,比如都曾经是小渔村,又都因为某些偶然活着必然的原因而发展成为一个引领时尚的城市。
Brighton的时尚发展离不开一个人,就是英国乔治四世。为了搞清楚这个人的情况,我在GOOGLE搜索他的信息。第一句话就是乔治四世以他放荡的生活方式和他在Britghton修建的“夏宫”(Royal Pavilion)而著名。乔治四世1762年出生,1785年秘密地与一名罗马天主教徒结婚。1795年正式与德国的Caroline公主结婚,仅仅为了议会能够偿还他的债务。他努力地摆脱这场不幸的婚姻,但始终没有成功。1811年他成为摄政王子,1820年成为英国国王。他一直资助艺术发展,私人艺术收藏丰富,大多放置在Brighton。1783年第一次参观这个城市之后,他频繁光顾此地。1815年他开始修建“夏宫”,这个采用印度与中国的建筑风格修建的宫殿,据说是供他和情人们花天酒地的地方。
乔治四世是喜欢热闹和排场的,尤其是大型游行和奢华聚会。时尚的贵族们跟随摄政王子来Brighton找乐子,启动了Brighton从小渔村向时尚之城转变的步伐。英国人一直讲究穿戴,王室贵族们的礼帽、燕尾服、拐杖、瘦腿裤和尖头鞋,贵妇人们的束腰长裙、手套、帽子曾经都是时尚的标志,至今英国女王的穿戴仍然为人所关注。即使是平民,虽不能求华贵,也要衣着得体。我在Jubilee博物馆翻看一本老照片的时候发现,英国人的穿着也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小女孩在海边戏水的时候掀起了裙脚,而这在以前似乎都是不符合礼节的。至今英国人还有Dress Code(着装要求),即在什么场合要求穿什么衣服,不过很多时候要求Casual Smart就可以了,但是牛仔裤之类的还是例外。
如今的Brighton时尚而开放,即使在十月底的秋寒中,女子们仍喜欢在细长的腿上套着薄薄的黑丝袜,穿着短裙,头发看似随意,但实际打理细致。连小学或者中学女生,都会将简单的校服穿得带有时尚的感觉,这恐怕是世代遗传的一种气质和能力了。
Brighton的时尚是由众多商店承载的。1800年左右,这里就有很多“品牌”店了,商店每周开6天,每天从早上8:00开放到晚上10:00。1937年,城里共有2946家商店。在Brighton逛商店,乐趣不仅仅在于商品,商店自身的“打扮”也是时尚的一部分。
今日照片:时尚的一战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