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川黔(六)10月4日 四川省 松潘县

标签:
松潘旅游人文/历史杂谈 |
分类: 四方游记 |
此行的设计中,惟一一个失误的地方是走了回头路,但是后来确证明反倒没有任何遗憾。10月2日我们应该直接从郎木寺经过川主寺到松潘县,在松潘呆上半天后,3日一大早去九寨沟游玩一天,4日就可以从九寨沟直接去成都了,不但时间节省一天,也省了一些车费。
3日下午我们就买好了九寨沟到松潘县的车票,买的时候也没有注意是否有直接去成都的车。4日一早上我们在九通宾馆旁边的客运站等车的时候,才发现40分钟前有一班从九寨沟直接去成都的车。直到我们反应过来,刚刚在外面停着的从九寨沟到绵阳的车也发走了。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选择去松潘了,因此走了一段时光倒流的路程,再次经过高山草场,藏式民居,然后在一眼就可以望穿的小小松潘县城下车落脚,一路上心理充满了悔意。
在松潘县客运站打听好5日去成都的车,买了票,把提前定好的九寨沟到成都的两张机票退掉,我们就在车站旁的一个青年旅馆住下来。此“青年旅馆”非彼“青年旅馆”,但除了电视收不到几个台外,条件很好,房费每天才50元。因为到的早,放下东西就去街上吃早饭。当地回民也比较多,我一向对“羊汤”之类的感兴趣,看到“牛杂汤”的字样,就进去要了一碗汤两个花卷,汤里油太多,味道还不错,只是卫生太差,吃完了出门一看,才发现我没留神进了想进的那家店旁边的店,少爷虽然发觉我进错了,但只是诧异,并没有提醒我。
松潘县城别称“松州”,是唐朝时留下的名字。北门处立着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雕像,雕像后面的一块碑记载了松潘的历史。古时这里是边关重镇,民族杂居,战时混乱,但想象一下太平时期县城中各国商甲民众往来贸易,一定非常有意思。如今经过保存和维护,古城的轮廓还算保留完整,一条中轴南北向大街,两旁都是商铺,另一条东西向的中轴大街,把这些商铺分成两类,北城部分是“老商业”,卖些民族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南城部分是“新商业”现代服装、家电、农贸市场,在南北向大街的中部有一座古朴的风雨桥,很多老人坐在这里聊天晒太阳。农贸市场上的商贩将菜洗得干干净净,属兔子的少爷给自己买了些生吃的水罗卜。此时是收蘑菇的季节,特别好的新鲜松磨才3元钱一斤,真是便宜,可惜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带,我们也没有办法自己做饭,只能拍照留念了。
我们一直走到南门,南门比北门破旧些,门外停了很多载人去更远的乡镇的私营车。复又从南门进去,沿着西侧城墙走,渐渐离开热闹的商业区,进入到居住区了,这里的房子也多是2-3层的藏式民居,旁边堆着过冬的烧材。走到另一座衰败的桥边,想起桥下的流水可能就是网上说的沱江,突然注意到城墙消失了,这如同一条小河宽的江就是自然的保护屏障了,跨过河去就是山,山顶高高地耸立一个类似城楼的建筑,我猜想是古时用来观测远处动向用的“哨卡”。山和河间的狭窄地带也有人居住。两岸临江的几处人家将院子收拾干净,搭起桌子,名约“茶园”,当地人会在这里喝茶、打麻将,看来,这里的文化仍然是南北交融的。再向北走,就经过屠宰场,拐了个弯又重新回到了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交汇点。我们决定回去休息,下午出来逛老城的另一部分。
回到房间,方知道错过了可爱的阳光,赶忙把洗的未干的衣服拿到楼梯间西侧去晒。松潘的阳光是高原上那种浓烈的阳光,阳光直射在身上,几分钟就热得想把衣服脱下来,躲在阴凉下几分钟就又觉得冷了。这样的温差给这里的蔬菜染上了非常鲜艳的颜色,经过一户人家门口晒的辣椒的时候,我专门把它给拍了下来。
下午的路线是沿北门外(我们住的地方离北门100米)的城墙向东南走,这部分城墙保留(多是后修建)完整,墙外也有一条河,从墙下草坪里安装的照射灯和东门外广场看,这里应该是老百姓休闲散步的地方,正对东门的河上跨着一个窄桥,河对岸的居民需要通过这座桥才能进城。这些其实都说明这座城池在设计的时候处处都考虑了军事防御的功能,想象一下几千年前,每当东门处的晨钟鸣起,四门大开,城内城外开始热闹。而日落之时,暮鼓的声音催促城外的人离开,四门关闭,城墙上兵马彻夜巡逻。整个松潘县城实际上是在一个南北向的峡谷里,东侧及西侧都紧贴着几百米高的山,山势陡直。此时,夕阳渐落,将西侧山脉的阴影投射在东部山体上,那条明暗分界线逐渐向上移动,而东门静静地驻立,云淡天高,让我蓦然想起“日暮雄关”这个词语。
我们从东门进入,经过县政府,门口挂着灾后重建的条幅。绕了一圈,又回到中轴线上,向北门走去,经过一个宾馆前悬挂着倡导统一稳定的条幅。
出北门时,回头望去,灯火阑珊,四周渐渐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