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12日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央视网7月13日)

一页溥溥的户口背后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公共服务,和数不清的现实待遇。由于出生地的不同这些内容或有或无地就成为了人的不同之处,不管你信不信,户籍背后的那些内容有很多人是永远与之无缘的,因为出生地已经先决地决定了那些内容,而即使你再奋斗二三十年也不一定能赶上一些大城市出生的人。因此,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不公平会跟随人的一生,使之永远不能与大城市出生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对于历史遗留的这种不公平,其实国家早已关注到,因此在近些年来频频出台各种户籍改革的政策,但由于各地各种条件所限,还难以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程度。但从国家层面来说,各种尽可能的探索却一直都没有停止步伐,只要一具备了一些条件就会向前推进一步,我国在户籍改革方面的特色可谓是“小步快跑”,动态过程中“积小胜为大胜”。在很多有条件的地方,诸多中小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落户程度,这使人们在总体上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这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换言之就是说不管是异地的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不管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不管你以前有没有社保,都可以无条件地入驻,对于以往存在的需要社保年限的要求也一并取消,全然没有了门坎,享受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会给各流入城市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对于一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带去更多的基础要素。
这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其中还明确提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并提出,“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这意味着,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而更加放宽外来人口的入驻限制,比如要逐渐把实际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所占有的权重大幅度提高,相应削减其他积分落户条件的要求。这就是说,将所在城市所工作的实际年限看得更重要了,而这种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年限的要求,会使很多人从不够条件变成合乎条件,从而使更多人入驻这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而“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则意味着名额将会越来越多,最终走向不限名额。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来看,确实是加快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不是,也不能。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孤立进行,因为它背后依然是诸多公共服务的展现,跟进和落实,比如,举家入驻了,但现有的住房资源够不够?比如,父母的户口进来了,但子女的上学问题是否可以同步解决?再比如,儿子的户口入驻了,但老人养老机构的问题是否可以同步解决?再比如,许多人都够条件进来了,但现有的医疗资源是否还够用?
显然,这些问题都应当与户籍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同步提高,同步完善,同步配套。但就目前来说,不管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还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在社会资源方面还都不尽完善,甚至,有些城市本身的社会公共资源还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较好地接纳外来人口呢?所以,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与开发,让户籍制度改革配套上足够的公共服务,让新进人口更加和谐地享受到住房、入学、养老、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服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