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安徽省黄山市拟定了《黄山市山岳型景区有偿救援指导意见》,拟将有偿救援的施行范围,从黄山风景名胜区扩大到整个山岳型景区。对此,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一边倒地“叫好”。微博上一项关于有偿救援的投票显示,近7000名参与者中,超过92%的人是支持态度,其中逾1/4还“建议全国推广”。(新浪新闻6月29日)

如果说“野游”者的行为是出于工作学习或生活的必须,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免救援费用。但是,就新闻报道中的那些遇险者来说,并不是出于情理中的必须,而是出于对某种户外刺激的享受和追求,甚至在他们看来,玩的就是心跳,如果不经历点危险和刺激,朋友圈里就没有炫耀的爆点。
据黄山景区统计,2014年,黄山景区共堵截、查处“驴友”擅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50批262人次,2015年堵截、查处24批193人次,2016年为24批212人次……这期间,景区每年的救援量为400起左右,其中一般救助约占75%,较大或伤病情况严重的约占25%。一年直接费用支出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基本由景区负担。
因此,对于这样的救援,所有费用都应当计入其中,而一量宽容,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纵容”,因为调动的所有资源都是有偿的,即使是景区既有的资源,那也是一种先期的投入和积累,这同样是有偿成本的性质。
因为对于这样的收费,在网上已经争议了很长时间,但在社会层面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如果全额收费的话,怕会引发一些人对景区的谴责,不过对于黄山景区来说,兴许不差钱,但试想一下,如是此类事件发生在财力不及的景区,或是更加偏远的无人区,那么这样的费用该怎么算?
在一些国家,同样也有很多探险者,但他们的组织非常严密,不仅有足够的专业常识,而且还要自购大量的专业器材,对他们来说,探险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来随随便便的去,而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而最重要的是,这需要大把的时间投入和长期的体能训练,以及付出高昂学习费用和购买保险的费用,可以说,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探险活动是一件极奢侈的消费享受。
而中国所谓的探险者,既没有专业的知识,也不付出必要的学习过程,而只是撞大运,运气好了都没事,运气不好也不怕,因为有国家免费救援托着底。而这种侥幸心理对自己的生命极不负责,也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极不尊重。因此,对于野外探险者来说,他们选择的是奢侈的享受方式,那对救援的费用就应当全额买单,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