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收储猪肉“托市”,助力养殖户脱困

(2021-06-29 10:19:32)
标签:

国家收储猪肉“托市”

助力养殖户脱困

时评

         据监测,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预案》明确,当生猪大范围恐慌性出栏、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下跌时,实施临时储备收储,以有效“托市”。(证券时报6月29日)

国家收储猪肉“托市”,助力养殖户脱困

        猪肉价格走低,初看起来是个好事,因为这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日常生活开支的降低,即花同样的钱,却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猪肉,也可以将省下来的钱用于他处,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种利好。而另一方面,尤其是与疫情阶段过高的猪肉价格相比,适当走低的价格也是一种市场的回归。

        但过度的下跌却是不容乐观的,因为这说明“猪周期”的循环轨迹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即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的通道。而在这之后,就会是大量淘汰母猪,使生猪供应减少,续而肉价大幅上涨。但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失去平衡的“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怪圈现象。

         而为了不发生“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现象,国家层面就要启动储备收储。其实,储备收储就是市场的一种平衡器,它在肉价将要过低的时候将肉收进来,在肉价将要过高的时候再将肉推入市场,这就起到了对猪肉价格“削峰补底”的作用。与此同时,基本处于平顺状态的肉价既不会“价高伤民”,也不会“价贱伤农”。

        前阶段肉价过高的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因为疫情使整个猪肉生产的过程都受到了市场的制约,出栏量大幅降低,肉价当然就会高起来。但中国属于较早基本走出疫情的国家,虽然还有少量的疫情出现,但对大局的影响越来越小,因而猪肉生产的恢复也使供给端发生了“井喷”现象。

         而这次国家层面依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启动了储备收储,这对宏观市场是一种保护之举。尤其是在各地经济快速复苏的情况下,也会激发和打通更多的市场微循环,而这些微循环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对内需的大力拉动,而且这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压仓石”。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猪肉价格过低也意味着广大养殖户陷入经营的困境,卖出的猪收不回养殖成本,而现实中还有很多的金融贷款要偿还,这对广大养殖户来说也是一种心理预期的打击,由此他们情绪低落,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猪周期”的健康平稳运行。因此,这次国家收储猪肉“托市”,从更深层次起到了助力养殖户脱困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