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上涨须约谈:消除上涨预期,才是新政的逻辑方向
标签:
时评楼市上涨须约谈 |
近日,住建部约谈了海口、三亚、烟台、宜昌、扬州五市主要负责人。约谈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地方政府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住房需求,促进供求平衡,切实增加住房及用地有效供应,严肃清理查处捂盘捂地、囤房炒房等问题,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投机炒作,遏制房价上涨。(新华社8月18日)
近几年,随着“房住不炒”基调的分解落实,很多地方都以各种要素为切入点,出台了各种形式的楼市新政。有的以紧缩房贷为切入点,抬高门槛,防止新杠杆的形成。有的以细分刚需情况为导向,厘清投资炒客与刚需购房者之间的模糊边界。有的以盘活出租房源为发力点,缓解刚需,以阻遏新楼盘的上涨。
而且,在一些热点城市,这样的组合式楼市新政,几乎每月都在更新中,同时,约谈也是一轮接一轮,不断刷新着之前,也不断密织着之后。可以说,对于一些城市的楼市新政来说,没有最新的,只有更新的。换言之,在人们还没有完全吃透这些新政的时候,一些新政就已过时了,从而一轮新一轮地成为了旧政。
而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和二手房中介机构,以及租赁中介机构,反应最为敏捷,它们总会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对新政给予一一对应的精准博弈,这使得诸多新政还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效力,就过早地衰老或沉底。而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些城市就只得再次或连续不断地推出更多的新政,但总的来说,对房价的上涨只会起到暂短的用作,随后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反弹,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往复循环的规律性模式。
但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客观地说,一些地方出台的各种新政并不是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应当说,在新政出台的时候,都会使一些想打擦边球的房地产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手忙脚乱,由此它们确实感到了政策的力量。但是,它们为何会很快就能找到消解与应对的办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新政只是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下再次重申或强调而已,至多是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时间节点。
但从本质上讲,一些新政并没有什么全新的立足点或全新切入角,这使得房地产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手很容易就能找到化解之道,因为新政中的一些禁止点,之前早就出台过,这对于房地产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来说,犹如只需拿出以前交过的作业本,重新再涂抹一翻将已写上的填空题再填一翻即可。
就拿最近一轮各地出台的新政来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句群与句式:“增加住房及用地有效供应”、“严肃清理查处捂盘捂地”、“严肃清理查处囤房炒房等问题”、“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投机炒作”等,但这样的组合式药方早已有之,而且,从道理上说,毫无疑问,这样的组合也是正确的,但正确的药方为何不能治好病症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些药方看似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但其中的逻辑关系只是指向了眼前病症的表征,即治的是具体的标,降的是具体的价,但问题是,标的下面藏着的才是本,而那个本才是的根本病灶。病灶不除,只是加药,其实就等于没有对症下药,也犹如仓促中一轮一轮不停地打补丁,最终就会产生更大的耐药性。
诸多新政出台后,之所以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持久效果,是因为新政只是剪去了旁枝侧叶,但楼市主杆的上涨趋势并没有剪掉。而从炒房者或中介机构的视角来看,只要主干的上涨趋势还在,那么就意味着炒房的空间无限大,回报的空间就会以某种市场储备的形式聚集着更大的能量,而在此种心理预期之下,热钱就一定会流入炒房市场。而这种已经形成的上涨预期,就是根本的病灶。
因而可以说,社会对房价上涨已经形成的巨大预期,才是致使诸多新政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所以,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出台诸多新政遏制房价是对的,但瞄准的目标不应仅仅是眼前具体的房价,还应当将目标聚焦于如何消除社会巨大的上涨预期上,而这才是所有新政出台的根本逻辑指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