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贫公路:隧道裂口可以修,甘肃官场的裂口谁来修?

(2018-04-05 16:31:38)
标签:

时评

甘肃官场的裂口谁来修

甘肃折达公路质量问题曝光后,当地媒体发了一篇评论,称不能因为一条隧道的问题,就质疑整个甘肃官场。看了这篇文章后,很多小伙伴表示惊呆了。当地媒体这样辩驳,大概是因为一篇题为“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热文。然而思考当地官场的问题,和断定当地官场整个都坏了之间,完全不能划等号。当地媒体这么过度解读,并不是他们的数学逻辑没学好,而是“护犊子”的惯性思维作祟。(北京青年报45日)

扶贫公路:隧道裂口可以修,甘肃官场的裂口谁来修?

甘肃折达公路质量问题曝光后,其实人们从中看到很多直接问题,但同时有也有理由质疑更多隐形问题。因为一条投资16亿元的在建公路,于当地本身就是很大的焦点,这其中一定会反映出一些官员的工作作风以及执政理念问题。而这条路出现了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显然并不是仅仅是施工方偷工减料的问题,换之言,偷工减料之后带来的质量问题,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既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那么也意味着在同样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同类质量问题,犹如在同种的基因作用下,完全可以复制出相同性状的结果。

甘肃当地媒体发表的这篇评论,是想表明当地官员并不存在那么多问题,那条裂开口子的隧道,也并不代表当地官场的情况,因而就不能将那条裂开口子的隧道与官场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这个投资16亿元的工程来说,绝不是一两个官员就能说了算的事,从计划立项到招标施工,再到材料的购进与工程质量的阶段性验收,这其中哪个环节都会产生具体的指示和批文,如果将这个过程链条分解开来,那就是诸多部门的诸多官员合力为之的事,因而,它当然就是不折不扣的官场大合影。

扶贫公路:隧道裂口可以修,甘肃官场的裂口谁来修?

事物的客观规律告诉人们,所有的大问题都是无数小问题堆积的结果,而那些小问题从何而来?显然,那些小问题的根源就在诸多部门诸多官员的思想里。对于一个政府部门主导的大工程来说,不但可以检验出当地官员群体的责任精神,而且更能检验出当地官员群体的生态环境。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隧道上裂开的口子,本身也是当地官员群体所处环境的一个裂口,它让人们看到更深层的问题结构,也让人们想到官场的内力结构是多么的重要。

甘肃当地媒体发表的这篇评论,好像是意在保护当地官场的某种生态,但人们不禁要问一问,这样已经裂开口子的官场生态为什么还要保护呢?出现了问题就要挖根源,挖得越深对治病越有利,必要的时候还要在一些部门刮骨疗毒,而这才是面对问题寻求防患于未然的必须之举。而甘肃当地媒体发表的这篇评论,本意在于捂盖子,同时也更在于为将来的“壁虎断尾”游戏留足余地,显然,这样的策划与设计是社会不能接受的。

扶贫公路:隧道裂口可以修,甘肃官场的裂口谁来修?

“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篇热文并没有什么过分之处,因为不管哪家媒体都有履行社会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而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热起来,这本身就说明社会共同关切之所在,也更能说明社会共同质疑的焦点之所在,这是社会自发形成的问题交集,没有人能左右这个自发趋势。对于有责任感的媒体来说,回应社会的关切及时发布客观真实的报道,这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只要文章内容有理有据细致入微没有捏造没有夸大,那就都是在正当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可以经得起任何方面的检验。

读罢甘肃当地媒体发表的那篇评论之后,让人感到,要修复好折达公路那条隧道裂开的口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修复好当地官场生态环境中裂开的口子?(作者:CCTV《谈事说理》栏目评论员,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大视野》栏目原执行制片人,CCTV《艺海》栏目原执行制片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