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叩首谢师恩:是在同共完成中华文明的立体传承
标签:
时评高考生叩首谢师恩 |
3月3日下午,河南驻马店,距2018年高考不足百日,河南省汝南高中举行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为鼓舞高三年级全体师生的斗志,对学生进行应试心理辅导,学校邀请了某教育培训机构为该校2300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进行了励志演讲。高三学子纷纷走上舞台,谈梦想,表决心。活动上,高三学子还通过鞠躬叩首的方式对多年辛苦教育他们的老师表达了拜谢感恩之意。(新浪新闻3月6日)
这让人想起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 “跪,不是中华文明精华,而是必须扫进历史的不平等垃圾”,甚至称之为“耻辱”。照片中,学员们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的老师们齐齐叩首,此外,学员们还双手向老师奉茶。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
说起 “跪拜”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臣跪于君,民跪于官,下跪于上,卑跪于尊。那时人们基于并局限于“君权天授”、“尊卑在天”的固有认识,这使得人们没有选择地只能按照这样的认识,跪拜于高于自己的所有人。但这样的跪拜并不是折服于被跪拜者的外在躯体,而是折服于附着在其躯体之上的天道安排,也就是跪拜于“天意”。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躯体,充当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天道化身。因此对于“跪拜”一词来说,在当时不但不是一个坏词,而且还是一个有着诸如崇尚、信仰、忠诚等含义的好词。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意识到了“君权天授”、“尊卑在天”的无理性,“跪拜”才变成了一个有着不平等含义的坏词。
然而今天学生对老师的跪拜,也不是跪拜于老师们的躯体,而是跪拜于老师们身上附着的博学,表面上看学生是在用身体跪拜老师,而实际上却是在用心灵叩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悠悠五千年从没有中断过,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老师们的传承,在很大程序度上正是一代又一代老师的传授,才使人们看到并感受到了完整的五千年文化,这对广意上的老师们来说,当然是一种传授之劳使然的普天之功。
中国文化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所有人都可以在完整的文化中汲取到不竭的养分。在今天,“君权天授”、“尊卑在天”已经成了笑谈,老师与学生之间已没有了不平等,老师之所以能有这个称谓,只是因为他们的博学能够担当得起这样的称谓,而不可能是被天意安排出来的,更不是能跪拜出来的。但今天这样的跪拜,依然有着崇尚、信仰、忠诚等含义。而不同的是,它已经是一个经过理性陶冶的心灵皈依,而不是天道安排的结果,因此也就没有了不平等的尊卑含义。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更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不朽魅力。
之所以还有人将这样的跪拜称之为“耻辱”,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跪拜的形体表象,而没有看到在这个形体表象之内民族心灵的整体变化和升华,目光还是停留在历史的断面上,而没有看到表象之下的内核变化,还在用陈旧意识的老尺子衡量着文明的步伐和心灵的舒展。
跪,确实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但现在人们不是简单的下跪,而是身心合一的跪拜,这不仅是一个身形动作,更是一个心灵动作;这样身心合一的跪拜,其实跪拜的正是中华文明走来的方向,就像人们在山顶上,虔诚地凝眸着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这样的跪拜,更象征着强烈的文化归属感,这样的跪拜,是一种面对中华文明发自内心的真诚叩首,而这却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中华文明是一种让人甘心跪拜的博大文明,它博大到让人一眼看不到边,让人终身受用不尽,让人情愿为其折服。中华文明的传承,是崇尚、信仰、忠诚的综合体,而老师们则担当起了这个综合体的化身。老师们接受这样的跪拜,本身就是传承的客观需要,而这同时也是客观需要给予老师的一种客观责任。师者传道授业于无形,但这个无形并不是虚无飘渺,而是寄托于大道无形哲学上的一种身心合一。而学生对老师的跪拜,则从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信仰,及老师对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所有人应有的文明崇尚归属感方面,完成了一个综合立体的文明与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作者:CCTV《谈事说理》栏目评论员,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大视野》栏目原执行制片人,CCTV《艺海》栏目原执行制片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