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被抛长江:“垃圾围城”谁来破局?
标签:
时评垃圾被抛长江 |
——垃圾处理须产业化布局
近日,记者在江浙两地就垃圾非法倾倒犯罪链进行了深度调查,发现生活垃圾处置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如招投标造假、接收处置证明造假、垃圾层层转包等。在海宁市,2016年11月至12月期间,共计9700多吨生活垃圾从当地彭墩码头运出,这些垃圾最终被直接抛入长江南通段、太仓段等地。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80倍至32200倍不等,太仓市两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分别被迫中断取水超过48小时和55小时。(经济参考报12月18日 )
人们可以看到,长江上漂浮的各种垃圾,使长江饮用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与此同时,非法处理垃圾的黑色产业链也在渐渐浮出水面,让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投标造假、接收处置证明造假、垃圾层层转包等连锁违法一条龙的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违法现象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过低,从以往来看,即使被抓到,也就是罚点小钱的事。
而这次却与以往不同,对于江浙两地2016年发生的那起令人发指的垃圾非法倾倒案,已经依法给予了处理,这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次的处理较为严厉,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人,并让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违法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说,重拳出击可以起到极大的震慑效果,这是必须的,因为环保法早已摆在那里,只要依法对这些人严惩不贷,就是对环保法的强力维护,从而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在将来也就不会再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就是垃圾的最终处理问题。因为垃圾一经产生,就不会自然消失,它像一座山,永远都会是一种存在物,并且还在不断地叠加,不是被搬到东,就是被搬到西,从而还在继续形成着诸多“垃圾围村”“垃圾围城”的情况。而现在对那些黑色产业链的严厉打击,这绝对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只是遏制了诸多垃圾山向更大外围“乾坤大挪移”的问题。
就一般城市而言,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垃圾,而那些大城市产生的垃圾量甚至令人难以想象。据北京晚报2016年11月24日报道,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产生量为790.3万吨,其次是上海、重庆、深圳和成都,产生量分别为789.9万吨、626.0万吨、574.8万吨和467.5万吨。可以说,从如此之大的垃圾产生量可以看出,仅仅依靠遏制垃圾向外围“乾坤大挪移”的办法,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困局,就必须要将垃圾的最终处理问题放到更高层面加以定位,那就是垃圾的产业化处理。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处理垃圾的成本巨大,但经济效益却很低,而将这件事完全交给企业来做,那么企业肯定没有内在动力可言。因为营利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营利作为动力,企业就不会产生投入的积极性,政府说得再好,对企业来说,也只会一个烫手的山芋,最终,一切都会在可以想象的情境中不了了之。
因此,在对诸如长江垃圾非法倾倒案,以及更多垃圾“乾坤大挪移”案件来说,除了依法严惩不贷之外,还应当从垃圾产业化这条路径上发力。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让那些参与其中的企业,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对这些参与其中的企业,政府部门不仅应当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一程,直至让这些企业切实渡过市场的脆弱期,唯此产业化的路径,才能破解“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困局。
关注《热点冷评》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