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吃穿山甲:为何能穿越权力监督制度?
标签:
时评官员吃穿山甲 |
今年,“广西官员请吃穿山甲”一事引发广大网友关注,一名网友发微“李局长黄书记请我们在办公室煮穿山甲吃”,并表示“深深爱上这野味”,涉事官员李宁已被批捕。公诉机关指控,2011至2013年间,被告人李宁担任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好处费共计人民币406万元。(法制晚报11月29日)
这位官员喜欢吃穿山甲,想必能养成这样的嗜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为穿山甲本来就是稀罕之物,不仅受国家保护,而且也不能在市场上出售。但对于这位官员来说,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一切的安排,并不需要他亲自操心,有人会知道在哪能买到这东西。当然,对于出售者来说,也不需要到市场上去出售,因为,有人会找上门来高价买走这些东西,而作为这位官员来说,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端坐于权力的席位上,好好品尝舌尖上的腐败。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知道这位官员喜欢吃穿山甲?并给这位官员喂出了这样的嗜好?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犹如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这次公诉机关指控,2011至2013年间,被告人李宁在担任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好处费共计人民币406万元,并收受其它高价值物品。这说明,在这几年期间,这位官员一直在搞权钱交易,而吃穿山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缀而已。因此可以说,穿山甲这道菜,穿过的不仅是这位官员的肠道,而且更是穿过了对权力的监督,进而,也可以说这位官员并不仅仅是对穿山甲有嗜好,而且更是对权钱交易上了瘾。
然而,反腐败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为什么在一些单位还会存在这样的持续性腐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国家所有部门里,反腐败工作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就是从无到有的制度化建设,和不断的升级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中央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发挥监督权力的作用,将一些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不让小腐变成大腐,应当说,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制度性监督安排。
但是,在一些部门里,却将这样的制度监督当成了挂在嘴上的口号,大会上说,小会上讲,年终总结时还要摆出各种台账,让上级领导一看,完全像那么回事。然而,在一些部门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台账上虽然写的密密麻麻,但全是一些冠冕堂皇既没错也没用的废话,大会上说,小会上讲,也全都是一出出的折子戏,过去这样唱,现在这样唱,今后也还会以这样的路数唱下去,而监督制度的核心本质,即被一次次地淹没于陈词滥调中。
这位官员吃穿山甲已经这么多年,甚至吃上了瘾,成为了舌尖上的一大嗜好,但真的没有人发现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吗?显然,不可能没人发现。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明面的场合上,参与其中的人也并非没有其它官员,世界上出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又有谁履行过监督之责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说明,在这样的部门里,监督制度已经被冰冻了多年,它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因此,对于这位官员来说,虽然等着他将是法律的惩处,但是,这却不应是所有问题的句号。因为,只要监督制度还没有恢复应有的活力,这样的腐败官员也还会出现,今天在腐败之路上出了个孙行者,明天就会再出个者行孙,而后天则可能行者孙。只要监督制度没有形成有效闭合,权钱交易就会如入无人之境,当然就会形成一条前赴后继的腐败之路。
所以,在法律层面处理这类官员的时候,一些部门还有很长的路上走,那就是少唱点折子戏,多做点编笼子扎篱笆的事,切实激活监督制度,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
关注《热点冷评》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